传统银行“王者归来”,关键在于“取舍” 原创

在过去的三四年里,金融行业被互联网新兴企业打了个“措手不及”。然而,经过数年的思考和重新定位,这样的局面开始出现了转机。

小时候,银行在柜台那头,我们在柜台这头;长大后,我们在手机的这一端,银行在手APP后的云端。IBM副总裁、中国区金融行业部总经理郭仁声,在日前的2018 IBM金融创新者大会上这样描述未来银行的样子:“银行的实体可能会消失不见,但它们会以各种方式嵌入到各个生活场景中,当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买东西的时候、享受医疗服务的时候,它们都会在那里。”

传统银行“王者归来”,关键在于“取舍”IBM副总裁、中国区金融行业部总经理郭仁声

在过去的三四年里,金融行业被互联网新兴企业打了个“措手不及”。跨行业的竞争者频频出招,凭借平台等技术手段,通过蚕食、替代或转换等方式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银行业中,蚂蚁金融成立之初的一句“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引得业界一片哗然;在消费市场,“我们需要的是金融服务,不是银行”的呼声更是让银行陷入到被颠覆的焦虑感之中。

然而,经过数年的思考和重新定位,这样的局面开始出现了转机。

银行数字化重塑中的“舍与得”

平台一直是互联网公司的一大利器。通过将供需双方直接连接起来,减少了中间环节,由此为零售等行业创造了极大价值。然而,金融行业有其独特性,它要求金融平台除了能够连接供需双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持续经营、管理风险、创造价值。而这些能力,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短时间内很难匹敌的。

加之,越来越多的传统银行业者们也开始意识并尝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运营和管理,以“刮骨疗伤”的方式走出传统模式。传统银行业开始呈现一副“再逆袭”的姿态。

IBM 全球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的《2017全球最高管理层调研报告之银行业和金融市场传统企业的逆袭》显示,71%的银行业受访者认为,真正的行业颠覆来自锐意创新的传统银行,而不是数字化巨头,他们将在其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并将引领下一波数字化重塑大潮。早在 2015 年的调研中,54% 的受访高管还认为新竞争对手将如潮水般涌入本行业;而在本次调研中,持有此观点的人数下降了一半,降至 26%。

“这是传统银行‘王者归来’的时代。”“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取舍,懂得舍得。”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金融服务行业总经理陈文表示。

传统银行“王者归来”,关键在于“取舍”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金融服务行业总经理陈文

在陈文看来,数字化重塑是银行“逆袭”的必由之路。围绕这一理念,银行要“取”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所有业务创新围绕平台来构建。随着行业间的边界日渐模糊,新的生态逐步形成,银行也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平台业务模式下,原先的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将不再是“零和”竞争关系,生态中的各个角色利用各自优势展开协作和创新,将重构金融业的价值链;

第二,发挥银行在数据层面的优势。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的数字化技术,释放传统银行中积累的数据价值,同时结合行业知识和经验挖掘数据背后的洞察、发现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去控制金融风险并大胆尝试各类创新。

为了配合这样的转型,银行的传统基础架构、流程和文化也必须有所改变。这就是银行所需要“舍”的部分。

首先,银行传统的 IT 基础架构框架是一维的,业务功能以线性方式实现。这常常导致跨渠道客户体验不一致,交易服务分散,功能重复和前后端数据分离。而未来的 IT 架构框架应当是多维的,跨出企业界限快速开发新服务,并实时获取数据,响应市场需求。

其次,在开放的平台模式下,企业级标准不再以组织的边界划分,这要求银行必须打破部门或条线的竖井式流程,通过提取业务的变量形成整合的企业流程,实现标准化。通过构建更高灵活度的业务流程,实现高效的业务敏捷性和灵活性。

此外,随着工具、关系、管理思想的改变,企业文化也必然要变。据IBM最高管理层调研发现,有70%的领先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开放的企业文化,并且实现了敏捷运营。80%的银行业和金融市场重塑者已经开始主动征询员工的意见,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以数字技术赋能场景化金融

总的来说,银行必须在战略层面通过生态的构建“走出去”,在技术改造层面做到“快准狠”。对此,不少国外银行已经有所实践。2017年,欧洲9家银行联合成立了一个合资机构we.trade,IBM作为技术合作方为平台提供技术方案和运营服务。这个新型的开放式跨境贸易平台在欧洲的11个国家运营,通过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技术减低整个贸易过程中交易和运营的成本。作为平台的联合参与方,这9家银行希望平台可以走出欧洲,建成全球化的贸易平台,提供以金融服务为基础的多样化服务。“该模式是中国的银行业可以借鉴的。”郭仁声说。

而在国内,也有一些银行走得相当之快,利用API技术把碎片化、零散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嵌入到平台中,做业务能力的延伸。以中国银行为例,早在2012年,中国银行就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2013年上线了相关产品,开放了1600多个接口,涉及跨国金融、代收代付、移动支付,以及地图服务、网点查询、汇率牌价等服务。

除此之外,据介绍,IBM还与江西某银行合作,搭建了一个可以提供学校缴费服务、融资服务、产品交易服务等的平台,帮助该银行实现了平台化战略。

在诸如此类的案例中,IBM做了几件事情:对于构建平台,帮助银行及金融企业通过虚拟化将现有集中式基础架构中的单体应用转型到分布式基础架构;通过对业务流程、数据的梳理和建模,将单体应用解耦为分布式应用架构;通过微服务化或应用容器化,将分布式应用真正转型为以业务服务为基础的SOA架构;通过构建开发、运维一体化,重构银行开发、测试、发布流程,使业务投放时间大大缩短,加快应用迭代。

“不仅如此,IBM还将AI技术赋能到现有的科技体系中,推动企业数字化重塑。譬如,帮助企业通过机器学习找到高价值客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发现网络攻击、通过语音识别和文字理解降低人工客户强度、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柜员和客户行为、通过自动化技术把人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等等。”IBM中国首席技术官程静介绍说。

传统银行“王者归来”,关键在于“取舍”IBM中国首席技术官、杰出工程师程静

找到可控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平衡点

当然,当银行去做生态、做平台,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大门”打开了,升级版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比如一年多前Uber在中国的停服,由于Uber服务必须授权银行卡免密快捷支付,当其在中国的运营停止之后,用户支付权限如果未能及时收回,就面临着大范围的数据泄漏威胁。

针对这样的问题,IBM大中华区安全事业部总经理陈文丰认为,企业一方面要具备躲过攻击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做好预防攻击的准备。

传统银行“王者归来”,关键在于“取舍”IBM大中华区安全事业部总经理陈文丰

对此,IBM还提出了“安全免疫系统”的概念。区别于传统单独购买硬件、防火墙、防毒软件的做法,“安全免疫系统”侧重于将现有的防毒、防疫产品通过QRadar平台整合起来,从而达到联动的效果,做到“防患于未然”。据陈文丰介绍,目前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可以通过线上轻松实现与QRadar的整合。

除此之外,IBM还提供了一套名为Resiliency解决方案,通过把企业的人员、流程和技术结合起来,当企业遭受攻击时,就可以调动整个公司的资源应对攻击,同时对外形成统一口径。

这仍然不够,随着平台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平台网络也势必越来越复杂,涉及角色日益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找到可控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平衡点。对此,程静认为,除了安全技术保障之外,开放平台还要制定好API的流量准入认证标准,控制好后台数据访问的权限。

以国内某股份制银行的经验为例,其在API平台上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构建了安全保障体系:一是保持安全态势感知,如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二是构建场景安全的模式,通过大数据、及对场景的定义实现差异化安全保障;三是构建多层次的用户体系,实现部分用户线上可认证,部分必须线下才可认证。

“总之,随着API应用越来越广泛,成熟的标准体系、安全生态模式也会慢慢形成。”程静说。

来源:至顶网数字化转型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8

08/23

09:48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