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已成了如今几乎“无企业不谈”的话题。
据公开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10万亿美元,全球1000强企业中将有67%、中国1000强企业中将有50%都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届时,中国GDP的20%都会来自数字化转型的增加值。
然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是全方位的转变,涉及管理者领导力、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可以说处处都是挑战。经过这几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有的企业踩过一些“坑”,但也有许多企业渐渐探出了一些“门道”。
那么,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个过程中要走多少“路”,注意哪些“坑”?在日前的2018年中国城市CIO辩论赛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上百家传统企业和科技企业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静下心来做好规划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数字化转型非常关键的时机。对外,国际贸易压力大,对内,旧动能减弱新动能还未能发力,造成了产能过剩。面对这样的局势,企业要做的是,认清形势、练好内功、蓄势待发。”资深信息化专家董肇胥在会上表示。
当然,形势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糟糕。2015年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从战略层面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大力支持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示范项目。对此,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关落地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创新创业。董肇胥认为,这些“外力”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东风”,企业应该把握好这些机会,果断迈上数字化转型这趟车,并以立项的方式“以外促内”推动项目的落地。
“但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一定要以企业的问题、需求为导向,要静下心来做好发展规划,不要盲目跟风。”他强调说。
具体谈及制造业转型和智能制造,山东CIO联盟秘书长路晨曦则表示,未来制造业在数字化过程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工业互联网等的“加持”下,一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会日渐深入;另一方面,未来80%的制造业业务都会实现“上网”,因此C2M模式将成为主要模式。而大数据、IoT、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都是未来制造业抓住机遇、度过危机的必要手段。
青岛科技大学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中德经济工程研究所所长李庆党教授对智能制造进行了体系化、结构化的阐述。他提及,智能制造指的是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个过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制造系统为载体,在其关键环节或过程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感知、学习、分析、决策、通信与协调控制能力,并且能动态地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某些优化目标。其中,制造系统包括了制造装备、制造单元、制造车间、制造企业和企业生态系统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政策所大力支持和推动的层面。
青岛科技大学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中德经济工程研究所所长李庆党
但如董肇胥所说,李庆党教授也强调了智能制造的落地过程必须考虑整体布局框架和规划,将信息化系统、智能产品、智能设计、智能生产、个性化定制和智能服务等环节纳入进来,形成全流程等数字化集成,并在此基础上再找到符合企业需求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必须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李庆党教授表示。
智能制造的案例与场景
传统企业要转型,科技企业也要转型。在这方面,华为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据了解,华为定了一个目标,要在3-5年内实现内部定全面数字化,提升华为的整体实力。为此,华为自己每年在IT的投入就达到了70%,剩下30%用于运维。
以华为广州智能工厂试点项目为例,据华为山东企业业务部IT解决方案经理杨万林介绍该工厂基于现有设备实现了数字化改造,部分业务的智能化改造以及部分工业4.0柔性生产能力改造。
这一成功模式正在华为内部不断复制。比如作为华为智能工厂的标杆之一的松山湖运营智慧中心,该运营中心每个业务板块都实现了可视化管理,以此监督每个供应链环节的情况,管控产品质量,从而更好地支持决策。
“举例来说,当生产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并反馈到市场中,就可以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出处,以此为依据决策指导生产改进,避免在后面的生产中出现类似问题。”杨万林介绍说。此外,松山湖的整个仓储物流也都统一到了IoT平台上,以保证及时进行eLTE传输。而通过AGV小车无线导航,从来料到生产再到物料出场,每一个环节也都实现了统一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过程可视化的场景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海康威视李鑫锟介绍:比如通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融入视频因素,就能实现远程在线可视化的监管,代替人工到现场的成本时间浪费。此外,通过视频技术跟MES系统的融合,将产品全生命周期加入视频录像,对产品进行关联,还能做到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快速追溯。另外,通过预警,还可以监控防静电车间、高粉尘车间、防火、高温车间,从而规避危险事件的发生。
传统IT系统如何重构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要实现转型,最大的挑战是对原有复杂的IT系统的重构和融合,并且这个过程还不能影响业务。白山云科技曹刚将这个过程描述为“数字的流动”,并认为基于API平台实现各个独立系统的连接,是企业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在平台之上每个API都是独立的,包括内部和外部的系统,都可以放到统一的资源池里,由各参与者自主调用。”
他认为企业可以把API战略规划成三层:系统资源API、逻辑流程API和用户体验API,它们的变更频率依次为6-12个月、3-6个月、1个月或实时变更。“传统架构全部推倒重来成本是非常高的,而通过API在系统、流程和体验各环节的介入,最终把商品服务打包成数据对外输出,将能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效益。而这些都是近几年来白云山正在帮助企业去做的事情。”曹刚表示。
对于IT系统的重构,奥哲公司产品顾问丁谋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平台的流程能力、产品的连接能力以及第三方服务的高效整合扩展。其中,第三方服务考验通过公有云、API等方式进行集成。
在这方面,奥哲的解决方案是通过H3 BPM这一私有云开发平台,以流程、应用和移动作为基础,实现扁平化、碎片化管理,满足企业流程管理需求。其中的流程包括了企业人、财、物的内控系统,以及外部连接上下游的系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
主动型 AI 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次进化,它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自主决策和追求目标。这种 AI 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制定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性。它将彻底改变机器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为人机协作开启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透明度和伦理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