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伟创力在新加坡成立工厂。如今,伟创力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制造企业,它开始将自己数十年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服务对外输出,提供从概念成型到规模量产®的解决方案。
“全球化的布局,这是伟创力的一大优势。目前,伟创力遍布全球5个洲30个国家,拥有100多个基地,200,000多名员工。”伟创力电子设备(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亮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伟创力电子设备(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红亮
据他介绍,面对如此庞大的业务范围,伟创力基于客户的需求倾向和最优化的供应链布局,将公司划分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不同业务方向,便于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中国也是如此。以伟创力深圳福永工厂为例,该工厂主要服务于包括汽车行业相关产品在内的消费类产品,以及工业类高可靠性产品。“伟创力福永工厂距离深圳机场只有25分钟的路程,因此,除了制造之外,新产品研发创新和供应链服务也是我们的主要业务。”张红亮补充说。
从自身的智能化实践到平台能力的输出
伟创力所提供的服务多出于自己的实践。而作为全球领先的从概念成型到规模量产®解决方案提供商,早在十多年前,伟创力已经在其中国的所有工厂中率先推出了智能制造理念,并建立了制造流程实现全自动化的智能工厂。
借助于统一、实时、可预测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伟创力在内部实现了对各条产线生产状态、物料供应等情况的随时监测,同时,通过数据反馈,管理人员还可以分析出产线的动态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产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伟创力的客户也可以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预先制定产品生产和供货计划。
而线下,伟创力正在对外输出这一平台能力。具体地,张红亮介绍,该平台在规模、范围、速度三个维度上进行了创新,对应地提供物理基础设施服务、端到端服务和实时信息服务。“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是从设计、开发、制造到正逆向物流的完整解决方案,贯穿产品最初设计、开发、批量生产、测试、分销到售后服务及支持等所有环节。最终,帮助他们缩短产品开发实践,缩减成本。”他对记者说。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要对生产制造流程和供应链条的进行简化,就倚赖于对每条生产线和供应链环节的实时分析和检测,确保每一项操作落实到位。让企业能够快速识别问题,找出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工序和影响要素。此外,数据分析也可以同步解决多个问题,例如在协助制造商改进生产过程的同时,可制订出可替代的方案来解决潜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数据的分析能力,还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定制化市场的需求。通过及时发现客户行为的变化,让企业能够“快人一步”,快速响应。同时创新化的能力可让产品工程师以近实时的方式采集、分析客户的反馈并通过可视化地工具了解客户的需求。
“接下来,我们还会企业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尤其是在实现连接的部分。我们相信,连接所带来的效益将是巨大的。”“伟创力始终把自己定位在领先别人一步的位置,希望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快的效率,让他们也领先一步。”张红亮这样说。
首创单人操控生产线
具体而言,张红亮还强调,制造企业在推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决策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企业的规模和体量,比如系统运营的频率和支持的产品线数量等等。归根结底,他们的顾虑还在于投资回报率。对此,张红亮认为,模块化的思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问题。
举例来说,在仓库和生产线之间进行物料运输的环节,就可以通过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来实现;在生产线的组装环节,也可以引入自动组装解决方案实现。“模块化的优势是兼具高通用性和灵活性,它不需要企业对过去的生产线进行一次性的全面改造,不会因为某个产品的更新换代就被淘汰,也不会降低企业的投资回报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伟创力还在业界率先提出了单人操控生产线(OMO)的概念。张红亮解释,通常表面贴装技术(SMT)生产线会配备四名员工,而单人操作的方法是将员工人数减少至每条生产线只配备一人。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要提升整条生产线的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和产出率。
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已经在伟创力内部得以实践,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据张红亮介绍,伟创力吴中工厂此前设立了27条单人操作生产线,每个月节省了高达十多万美元以上的成本,产品直通率达91.8%,并且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便收回了投入成本。
当然,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线。它由BaaN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FlexFlow MES (制造执行系统)、机器设备实时数据库,以及生产状态实时监控、原料拼接自动提醒、质量监控和闭环防错等车间应用构成,是一个基于实时数据分析的自动化系统。
其中,伟创力不仅在BaaN系统上做了大量的定制化开发,MES系统FlexFlow也是完全自研和自开发的。“这样,我们就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去做灵活的改动。”张红亮解释道,“FlexFlow是非常成熟的,多年来系统不断得到优化。同时,在面向很多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它的通用性也非常强,能够灵活地根据客户的需和特定的业务场景进行调整。”
“举个例子,在自动生成生产线品质良率报告的时候,不仅要抓取到每个制程数据,在生成报告时,对于样式的排版也要看是否可以直观地观测到它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后期开发的灵活性和及时性都是需要考虑的。”
智能化不会取代人力
这只是伟创力的一个小目标。张红亮说,“我们还在挑战更高的目标,比如是不是能够实现一个人看多条线。未来,我们希望可以打造出真正的‘无人工厂’。”
真正的“无人工厂”,意味着全部生产活动都由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有机器人而不再需要配备工人。这让许多人为自己的“饭碗”感到担忧。
对此,张红亮认为,绝大部分自动化技术并不会取代人力。相反,它会填补人力工作中的短板,从而提高效率,让人们可以从重复性、低价值的工作中释放出来,从事附加值更高的工作。而机器人将被主要用于一些危险作业和高精度作业从而帮助企业增加产量。“实际上,那些将被自动化所接管的工作只包含额外的产品量和产品种类。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员工能够管理这些新业务,管理机器人,为机器人编程,并对其进行有效维护。”
为了帮助自己的员工适应这样的变革,伟创力在内部建立了名为“员工能力加速计划(CAP)”的项目,从而升级员工的技能,重新梳理他们的职业规划。比如,帮助生产线操作员转变成技术员甚至是工程师,让他们从事务性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看机器、去做沟通甚至分析数据。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员工更积极地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伟创力还特别注重公司的人文关怀,通过创造公平、透明、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更为轻松的氛围中工作;通过及时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分享和贡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员工的能力越来越强,企业的竞争力也随之提升。”张红亮表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BT 旗下宽带部门 Openreach 宣布在英国新增 163 个交换局停售传统铜线电话和宽带服务,覆盖超过 96 万户。此举旨在鼓励用户升级到全光纤网络的新型数字服务,是 Openreach 从 2025 年底到 2027 年 1 月将所有客户从公共电话交换网迁移的庞大计划的一部分。
Utelogy 与 Ascentae 达成合作,旨在通过整合服务提升 AV 和 UC 系统管理水平。基于 Microsoft Azure 平台,Utelogy 的软件可统一管理 AV 和 UC 设备,优化效率并提供数据洞察。此次合作将为客户带来创新的工作场所服务,增强协作能力和生产力。
DriveNets、富士通光组件和UfiSpace三家公司宣布完成多项测试和认证,将DriveNets Network Cloud软件与UfiSpace白盒设备结合。这一合作旨在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显著的成本节省,通过将三层通信合并为单一平台,消除独立光学转发器的需求,从而减少硬件占用空间、运营开销和能耗。
Telstra International 提出了一个高度自主的网络框架愿景,旨在应对企业对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需求。该网络将具备自我管理、零接触操作、安全可靠等特性,预计到2030年实现全面升级。新网络将采用AI、机器学习等技术,大幅提升容量和灵活性,以满足未来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