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IBM认为“造福于人,是科技的起点和归属”? 原创

作为传统“科技秀”,IBM每年发布的“5in5”年度预测(未来五年五大创新趋势发布)已经成为展现IBM远见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年这个窗口传递的关键词之一是——科技向善。

“think”是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给IBM留下的一句箴言,它在IBM过去的百年风雨历程中贯穿始终,传承着一种精神——想得更多,看得更远。

「远见」的传承

1914年,老托马斯.沃森“临危受命”出任IBM前身CTR公司总经理。在公司濒临破产边缘之际,敏锐的他从上百种的产品中锁定了制表组合机,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打入打字机行业,生产出了打字机、打孔卡片,以及打孔机、分类机、会计计算机等系列产品,从次奠定了IBM在计算领域100多年的基因。这是老托马斯.沃森的远见。

1946年3月,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和查理.柯克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见到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虽然当时不为所动,但是随后很快意识到计算机将成为世界的未来 。在小托马斯.沃森的坚持下,IBM开始在计算机领域不断尝试——在60年代研发推出了“360型系统电脑”,造就了现代IT产业的基础。这是小托马斯.沃森的远见。

小托马斯.沃森之后,80年代,IBM定义了个人电脑的标准, 90年代,IBM预见了电子商务时代。进入21世纪,IBM预见了智慧地球——当前的智慧产业的兴起,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对决中成为最早的“玩家”,并且最早将人工智能技术推向行业应用;率先提出“量子计算”概念,并且推出了世界上首台量子计算机IBM Q System One;IBM还拥有大量的尖端科技,仅有1平方毫米大小的计算机、基于纳米技术的芯片、全球最小的存储介质“钬原子”等等,不胜枚举。这是IBM的远见。

所有这些一点一滴的成就巩固了IBM在计算机领域的辉煌。

为什么IBM认为“造福于人,是科技的起点和归属”?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

“IBM一百多年的发展与成就,基于的是对未来不断的思考。思考让我们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让我们跨越了一座座‘高山’,度过了一个个转折关键期。”在2019 IBM中国论坛(think Summit)上,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这样说。

可以说,上个世纪IBM最早看到了信息时代的样子,这个世纪初IBM最早看到了智慧时代的样子。那么,身处当下IBM又看见了什么?

“5in5”发布: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时间追溯回2006年,IBM向全球第一次发布了“5in5”年度预测(未来五年五大创新趋势发布),涉及远程医疗、实时语音分析、3D互联网、可降解塑料、智能手机。自此以后,在过去的十三年里,“5in5”发布已经成了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从传感技术、全息图、个性化导航、生物识别、移动商务,到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等,其中许多创新都在逐一变成现实,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而与往年相比,今年IBM发布的“5in5”不仅涉及技术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更“接地气”。在2019 IBM中国论坛上,IBM揭秘了食品生产、供应链、安全、检测、包装回收五大环节背后的创新科技,畅想了未来五年里,科技如何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食品、农业和环境。

第一,是数字孪生子(Digital Twin)。通过对农业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农业决策平台,模拟虚拟农场,将农业运作中涉及的土壤、水、温度等生产相关数据与金融机构、食品分销商、医疗健康机构等外界信息进行对接,同时融合大量高精度的卫星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实现农作物收成预测、温湿度预测和病虫害预防,确保食物健康管理、节省自然资源与人力成本。

第二,是信息透明预警。利用区块链、物联网、AI算法、IBM Food Trust Network(IBM食品信任网络)等技术,应对复杂的食物供应链问题。通过IBM食品信任网络把食品供应链中的相关方联系在一起,共享几百万种食品供应链的环节,通过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检测物流运输、温度、湿度、地点,食品的新鲜度、受污染程度,甚至是企业交易数据等重要信息,最终确保食品安全、食品保鲜,减少浪费等问题。

第三,是绘制微生物组基因图谱。这相当于给微生物“上户口”,借助于微生物的基因图谱分析技术,辨别对人类健康有益和有害的微生物,识别所购买食物的安全信息。

第四,是AI传感器。通过小巧便捷且功能强大的光学分析仪与手机摄像头的配合使用,形成便携式AI传感器,轻松识别物质的材料或成分,将食物安全的检测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秒。

第五,是塑料回收技术。通过压力反应器“Volcat”,催化塑料的化学反应过程,“选择性”地将聚酯分解成可用直接在塑料生产装备中处理的物质,彻底改变垃圾处理和塑料制品的生产方式。

可以看到,IBM眼中的未来涉及的已经不仅仅是计算科学,还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领域。对此,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林咏华表示:“计算科学与非计算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一个简单的例子,主机的散热,其中就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非计算机科学。”“从核心思路上看,我们的科学家所关心的一直是人类关心的问题,把握现在,是为了成就未来。今年我们发布的5in5预测确实有所不同,但内涵却是一样的——我们的技术永远是向善的,是为谋求全人类的福祉,不论它是有关一颗种子、一个橙子,还是探秘外太空。”林咏华说。

科技的责任与科技企业的担当

作为传统“科技秀”,IBM每年发布的“5in5”年度预测(未来五年五大创新趋势发布)已经成为展现IBM远见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年这个窗口传递的关键词之一是——科技向善。

当计算机突破了人的计算极限,当互联网将全世界连为一体,当人工智能一步步走进生产线和我们的生活场景,当算法的偏见成为公平的干扰因素,当数据安全话题的热度高低不下,当基因编辑技术走上“灰色地带”……“黑客帝国式”的场景遐想将科技与人类的矛盾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甚至有人提出,“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都是由科技公司造成的。”

对于这样的论断,IBM的回应是,“人,才是科技的尺度,人类的价值观与责任决定了科技的未来。”这不只是IBM的期许,也是IBM正在做的事情。除了像“5in5”这样“以科技手段解决科技问题”的方式之外,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周忆也在今年大会上向我们描绘了IBM的“另一面”。

举个例子。2018年,IBM与联合国、红十字会以及其他NGO组织共同发起了名为“Call for Code(代码集结号)”,号召全球开发者利用自己的编程专长,一起应对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飓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网络瘫痪、建筑坍塌、疾病蔓延等灾后困境。为了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IBM在这一过程中出资3000万美元,连续5年在全球举行编程大赛,用以招募天下“英雄好汉”,集结救灾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代码。

在去年的编程大赛中获奖的冠军叫做“Project OWL”(猫头鹰计划),猫头鹰团队利用低耗电池、太阳能、物联网等软硬件组合的方案,提供了一个离线通信基础架构——通过分散在集群中的、启用了 Wi-Fi 的物理设备建立的移动临时 “鸭盒” 网络,让应急响应人员能够及时获取现场信息并简单地管理灾难的方方面面。OWL的事故管理能力,可以通过一个对话接口进行访问,为疲倦且紧张的应急响应人员提供一种直观的体验。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数字化人才和技能的洪荒,满足产业发展对于新领人才的需求,IBM还率先在全球发起了一种全新的公共教育模式——“P-TECH”(Pathway in Technology Early College High Schools)。这是由政府、教育机构与企业三方合作的为期6年的项目,面向初中毕业生,通过4+2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贯通式的教学模式,外加职场软技术培养,为企业培养定向可用人才。在完成学业后,学员将拿到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并优先获得工作机会。这是科技的责任,与此同时,也是IBM作为一个科技企业的担当。

作为百年科技企业,IBM正在用行动传递这样的价值观:让科技造福于人,这既是科技发展的起点也是归属。如果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机构都能所思如此,那么人与科技将建立起更稳固的信任基础,未来将变得更可期,我们也将走得更远。

来源:至顶网数字化转型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9

06/06

16:15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