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领先的智能销售SaaS服务提供商探迹科技宣布完成1.2亿元B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启明创投跟投,山景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探迹科技创始人兼CEO黎展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持续用大数据和AI赋能销售。
探迹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致力于用大数据和AI技术来全面提升To B企业销售效率和业绩的公司。此前,探迹科技曾获得由阿里巴巴、启明创投联合投资的A轮融资。
以大数据和AI技术全面赋能销售场景
以国内最完善的企业知识图谱为基础,探迹科技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SaaS产品矩阵,构建了全方位的智能销售产品生态闭环,并以NLP、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等多项核心技术领跑中国智能销售服务赛道。
探迹科技创始人兼CTO陈开冉表示:“目前我们拥有市场上最全的企业知识图谱,并在此基础上结合NLP、机器学习等技术,为企业提供从线索挖掘、商机触达、客户管理到成单分析的全流程智能销售服务。我们既有能快速部署应用且标准化的SaaS产品探迹智能销售云平台,又拥有强大商业化的智能销售解决方案。”
有别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探迹智能销售云平台涵盖拓客、集客、触达、CRM等服务于不同销售阶段的产品,而且各个产品之间所有数据高度融合、打通,既可以打破互联网的数据孤岛,又可以通过信息的不断流转,让数据变得更加“智慧”。此外,平台上拥有的不仅仅是工商信息,还有许多高价值的业务分析维度,为客户提供更多高价值的商业信息。
成立以来,探迹科技保持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目前员工超过400人,总部设在广州,并在北京、上海、深圳、佛山等地设立分公司。目前服务超过4000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阿里巴巴、中国移动、分众传媒等行业巨头。
智能销售市场崛起 顶级资方看好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翟佳表示:“To B领域正成为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的增
长点,传统To B销售模式已经逐渐到达天花板,智能销售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突破点。尤其是伴随着中国企业数据不断开放和AI技术的成熟,数据智能在To B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将会越来越受欢迎。在国外,通过大数据赋能销售主动获客是被成功验证的商业模式,探迹科技目前是在国内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我们非常看好它未来的发展前景。”
启明创投合伙人叶冠泰表示,“启明创投非常看好国内SaaS行业未来几年的投资机会,尤其看好像探迹科技这样的’大数据+AI驱动’来帮助企业做商业决策的SaaS2.0产品公司。主动获客是To B企业增长的核心引擎,高效地完成销售业绩是每家To B产品公司重中之重的目标。探迹科技通过自己的智能销售SaaS平台,利用AI和大数据对客户做精准的线索搜索和推荐,让销售人员能够有效地缩短销售周期和提高效率。我们很荣幸在两年前就投资了探迹科技,并且在新的一轮融资中持续加码来支持公司的发展。”
据了解,日前一家探迹科技对标的美国SaaS企业ZoomInfo在纳斯达克IPO上市,挂牌首日盘中一度大涨100%,创下了自疫情以来首个也是最大规模的科技股IPO交易,目前市值已超过190亿美元。与ZoomInfo一样,探迹科技深耕智能销售领域,同时又拥有更完善的服务链条、更庞大的数据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黎展表示:“未来我们一方面将回归商业本质,以产品和服务驱动业务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将利用这笔资金继续夯实基础,广泛吸纳人才,巩固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将会不断基于企业知识图谱和AI能力构建更加完善的SaaS产品生态体系,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开启智能销售SaaS新纪元。”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