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全球知名分析机构IDC发布了2019年中国政务云云服务运营商市场份额报告。报告显示,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硬件提供商曙光、浪潮跻身三强。
2019年是十三五建设收官之年,“政务云”作为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以及政府信息化建设运行的重要平台,在201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促进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以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形式探索政务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政务云”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云计算企业业务的高速增长。市场形成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传统硬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群雄逐鹿的格局。榜单中以电信、移动、联通为主的运营商阵营总份额达到了37.6%,以浪潮、曙光为首的厂商阵营总份额也有32.8%,其他厂商占据了另外不到1/3的份额,在政务云服务市场马太效应初步显现,以运营商和IT厂商为主的政务云核心玩家基本已定型,其他公司难以再翻盘。
而一个理想的政务云服务商,应该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高效的运维服务、共享的基础资源、开放的数据支撑平台、丰富的智慧政务应用,尤其以安全性和服务能力为重。
从榜单来看,五强公司都有一定的背景,三大运营商为央企,曙光为中科院企业,浪潮为地方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三强之一的中科曙光,背靠中科院,安全可信和研发实力强是其差异化特点。从公开资料来看,其是“城市云”概念的创造者,有12年的规划建设和50余个城市云的运营经验。不同于运营商最初依托于自身网络带宽和IDC建设的传统业务优势来“顺水推舟”做政务云,此类IT系统厂商往往对于IT设备的运维、云和大数据平台的研发、以及行业应用方案有着更深的理解和研发能力,因此更有机会成为政府的“理想型合作伙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阿布扎比科技创新研究院团队首次发现大语言模型生成的JavaScript代码具有独特"指纹"特征,开发出能够准确识别代码AI来源的系统。研究创建了包含25万代码样本的大规模数据集,涵盖20个不同AI模型,识别准确率在5类任务中达到95.8%,即使代码经过混淆处理仍保持85%以上准确率,为网络安全、教育评估和软件取证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5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全球AI竞赛推动创纪录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消耗,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气候危机。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三倍,全球数据中心投资预计2025年达5800亿美元,超过全球石油供应投资的5400亿美元。报告呼吁采取新方法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比较了人类与AI在文本理解任务中的表现。通过HUME评估框架测试16个任务发现:人类平均77.6%,最佳AI为80.1%,排名第4。人类在非英语文化理解任务中显著优于AI,而AI在信息处理任务中更出色。研究揭示了当前AI评估体系的缺陷,指出AI的高分往往出现在任务标准模糊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