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2M又火了。因为阿里“动物园”的新成员——犀牛。
犀牛工厂是阿里“新制造”战略的代表,连接着商家(主要是中小商家)、原材料供应商和消费者。对商家来说,即便是小批量的定制订单也能得到快速响应;而对消费者来说,低价就能买到高品质的商品。它的优势之一在于背靠阿里,拥有大量的客单量、足够的资金和够硬的技术。
换句话说,犀牛类似于一个“共享工厂”,目前接的是中小商家的服装生产订单,逻辑上是消费者先下单、工厂再生产,除了在数量上按需生产,商品款式也可以按需定制。而要满足这种要求,工厂不仅要能实现多款式、小批量的柔性制造,供应链也要足够灵活,能高效协同。
其实C2M不是什么新概念,它是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电商模式,主要特点就是由消费者驱动生产。正是这种反向生产,C2M模式的流行大大改变了从制造端到渠道端的整个产业链,尤其是对于服装、家电等高库存的行业来说,影响更大。
“柔性的需求其实是如今的市场决定的,市场决定了品牌方必须去做大量的款式,每个款的单量也比较少。尤其在电商领域,这种小单量、多批次、快反的节奏更明显。传统的大工厂模式很难满足。”在接受至顶网记者采访时,裂帛副总裁大麦表示。
倒推到制造,大麦认为,生产线必须做到无论数量、款式多少,都可以根据需求快速切换。甚至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再到成品销售,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自动化和灵活性。而这个过程,需要信息的高度互通和高效协同,才能帮助整个供应链实现自我调整。
作为最早的淘品牌之一,裂帛旗下拥有着裂帛、莲灿、Liebo Feng等多个女装品牌,因为独特的民族设计风格而颇具辨识度。据大麦介绍,通过供应链系统,裂帛打通了从商品企划、服装设计、工艺技术、产品下单、多种原材料备料方式、生产跟踪管理到财务结算的全流程,与工厂之间实现了双向信息共享和协同。这帮助裂帛实现了很多场景的优化,比如需求的在线分发、生产进度的及时跟进、工厂自主打印洗唛合格证、供应商能力评估、多个工厂的询比价等等。
在大麦看来,供应链是服装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企业产品的好坏,会受到设计、生产等各环节质量把控的影响,从企划源头到消费者手上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过去十多年里,供应链一直是裂帛信息化、数字化的核心。放眼未来,大麦认为C2M是个必然趋势,而生产线和供应链的柔性化是重要前提,也是制造业眼下的重点。
以下为对话访谈实录(文字内容经至顶网编辑整理):
至顶网:如何理解或者看待C2M模式?这一模式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制造业?
大麦:C2M的核心其实就是个性化定制,而定制就要求生产线足够柔性。我认为,未来的制造一定是C2M的,只是现在的工业柔性化定制程度还没能达到这个水平,或者说,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现在这种大量复制的生产模式,成本是比较低的。
比如家里的锅碗瓢盆,一方面,它没有太多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因为它们生产制造是需要模具的,如果每个产品都要造一个不同的模具,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但如果这些商品都是3D打印出来的,就没有模具问题了。
当然,有一些产品的生产制造注定是C2M的,比如西装、眼镜、假牙牙套等等,一定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私人定制”的。未来,因为每个人的身材体型不太一样,普通的服装最好也是定制的。只是由于成本问题,现在要做到全面的定制还不现实。
至顶网:C2M模式的底层是柔性化,那么,对制造企业而言如何实现柔性制造?这背后需要什么技术做支撑?
大麦:我觉得所谓的柔性就是你要多我可以多,你要少我可以少,如果市场需求变来变去,生产线也可以跟着变动。
所以,具体来说,柔性制造需要把整个制造的过程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分解、对应处理。还以服装行业为例:在了解客户的身高、肩宽、臂长等信息后,每块布料所需的裁片大小等等都可以自动计算、自动裁剪、在缝纫过程中自动识别和追踪,这就是柔性制造的一个场景。
如果依靠人工来完成这些工作,在定制过程中,裁片差异化大,可能一会儿要裁一米的,一会儿裁1.2米的,不仅容易出错,归类摆放的时候也容易搞混。而用自动化的方式对流水线进行工艺分解,不但效率高,还不易出错。比如通过衣料上的RFID芯片,我们就可以很快识别出它属于哪件衣服的,需要放到什么地方。
从这方面来说,柔性供应链在车间内跟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比较紧密。对于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目前在制造业的应用还多是智能自动化,还没能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的水平。
总结一下,企业要打造柔性制造,首先生产线上的工艺、工序能够进行标准化;其次,每一个环节最好能被自动识别自动处理,实现上下游的流程贯通,从而支撑整体的个性化处理。
至顶网:柔性制造是否适用于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或者哪些工序更容易柔性化?
大麦:对于制造业来说,每个制造环节都在往着更加柔性的方向去努力。理想状态是能够完全地按需定制,无论客户的需求多了还是少了,大了还是小了,生产线都可以通过快速切换来满足需求。
打个比方。一些生产季节性产品的工厂,他们一年中的业务会有峰值、低谷,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低谷。比如,中秋节之前,很多工厂都在做月饼,但过了中秋节之后,工厂就没活干了吗?其实不是。这个工厂它还可能做面条或其它点心。中秋节之后,它的生产线可以马上投入生产其它的产品,生产线上的机器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切换、变化,这也是柔性制造的典型场景。
对于具体工序来说,我认为只要把工艺、工序拆到足够细,最大可能性地进行标准化、自动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柔性化。还以服装生产的裁片为例,比如在裁床上,我们用的是自动化的裁刀,它可以剪出不同的裁片;再比如用CAD画图,它什么图形都能画出来。一旦达到这种自动化程度,那很多裁剪工作就都可以柔性化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工作是不能做到完全自动化的。比如不同面片之间的衔接缝纫,还是需要人工的介入,即便能实现柔性化,效率也比较低。所以通常来说,流程中那些能够被自动化的,能够用机器来做的工作,也是比较容易柔性化的。大量依靠人来处理的,就难以实现高度的柔性,人在不同工作内容之间来回切换,是有代价的,而自动化的机器没有额外的代价。
至顶网:实现产品的定制化,不仅仅要靠企业内部的柔性制造,还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持。那么供应链层面怎么达到柔性化?
大麦:供应链的柔性更多是碎片化的快速响应,比如说小单量、多批次、快反的这种节奏,所以,现在几百人规模的工厂越来越少了,很多电商合作的工厂都是几十人的,他们最大的好处就是很灵活。而传统的外贸大工厂,比如说有流水吊挂系统的工厂,就不太能适应电商的节奏。因为电商常常是一个款做200件左右,如果用吊挂系统做200件以内的产品,其实是亏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原材料。服装的原材料很多,变化也很大,那么,需要的原材料有没有现货、面料能不能满足少量定制等等,在柔性供应链上,这个难度挺大的。换句话说,从成本的角度考虑,这种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并没有减少成本,反而是高的,因为它失去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
当然,柔性的需求其实是市场决定的,市场决定了品牌方必须去做大量的款式,每个款的单量也比较少,如果卖的好就要补。甚至,很多品牌商预计某个款能卖5000件时,也不会一次性把单子全下了,而是先下2000多,再下2000多,这就是为了达到供应链上的柔性化目标。
倒推到生产制造,就必须做到无论是200件还是1000件都能接,做完之后,既可以再生产另外一个款,也可以继续翻单。当然,这也要求原材料能快速响应。
我觉得最理想的柔性供应链,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再到成品销售,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自动、灵活的快速流转,而不会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造成工厂产能过饱和或产能不足,原材料也不会一会儿积压一会儿短缺。而这个过程需要信息的高度互通和高效协同,才能帮助整个供应链实现自我调整。
至顶网:对服装企业来说,打造柔性供应链有什么好处?
大麦:就像前面所说,柔性供应链的最大优势并不是降低成本,至少在一开始,它的成本往往比过去更高。除了生产成本之外,可能还会有一些软性成本,比如内部沟通、内耗,以及员工培训等等。在过去批量重复生产的模式下,员工通常都是长时间做同一件工作,熟练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但现在,如果一天换几个款,管理和学习的成本会更高。
因此,柔性快反的最大价值,其实是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在竞争中活下来、活得更比别人更好,而不是降低单件成本。当然,因为降低了库存风险,所以工厂的资金利用率会更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批量生产是有一定成本优势的。
最典型的做法是把一个大工厂切成很多小工厂,或者很多独立的运作单位、很多条班组线,来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制造,长此以往,随着生产模式常态化、工序标准化,并且员工越来越熟练之后,成本也是可以慢慢降下来,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至顶网:裂帛是怎么做供应链的?
大麦:裂帛的供应链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在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把它调整成市场所需要的状态。比如说,最早我们会自己备原材料,后来演变成工厂备料,以前产品生产或者补单都是靠自己的工厂,而现在的代工工厂也能适应小批量多批次频繁补单的节奏,我们甚至都没必要自己去搞工厂了。在体量达到十个亿的时候,裂帛开始对供应商进行了管理优化,每年会对它们进行产能的规划,如果做得好的就增加单量,做得不好的就减少单量。
随着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裂帛从市场的需求到内部各个流程的管理,都在变得更加紧密高效,包括商品计划、设计研发、生产规划,都越来越精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工厂之间实现了双向信息共享和协同,比如,在软件平台上,我可以准确告诉工厂关于款式的要求,而他们则能够实时反馈打样的进度、生产的进度等等。与此同时,我们在系统中还可以看到各个供应商的表现情况,比如各家的评分、能力状况等等,并据此快速进行调整。
还有很多场景,比如询比价,针对某个款可以让多家工厂同时报价,然后品牌方可以综合质量、价格、配合度等信息得到一个相对最优的下单方案。
也就是说,利用系统我们实现了从商品企划、设计、研发、原材料供应到生产、运营等的全流程打通,现在的系统已经把品牌商、原料商、生产商三个角色连接在了一起。
至顶网:如何看待阿里推出的犀牛智造?
大麦:阿里的犀牛工厂连接的是两头,一头是品牌商,一头是加工厂,对面料的管理也会有规模化的优势。从这方面来说,它是很有可能把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这件事情做得很好的,因为大家都依赖于它的平台,所以它有很多单量,除此之外,犀牛背靠阿里,在资金、技术方面也很有优势,可以把工厂打造的非常标准化。
这意味着,一些中等规模的工厂的订单量比以前更少了,因为出现了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因为它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所以货生产出来后还是品牌商在卖,库存压力仍然在品牌商。犀牛工厂对品牌方而言,显然是大有帮助的。对传统制造业而言,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如果犀牛工厂做好了,对2025中国制造,都是一个标杆案例。
至顶网:类似拼多多这样的C2M模式对品牌商、渠道商等有什么影响?
大麦:拼多多的模式实际上做的是鼓励了工厂品牌。过去工厂制造出来的商品都是给到品牌商去做整体的产品规划、布局,包括品牌的营销、包装、客户定位、服务等等,但现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工作都是平台做了,它来帮工厂售卖,来提供服务。
这种模式很大的好处是,由于去掉了很多中间环节,比如层层的代理,甚至是取消了品牌商的品牌溢价等等,消费者可以直接拿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当然,品牌商在其中的角色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的,包括对客户潜在需求的把握、形象与美学的把握、产品的定位等等,这些功能是很难被平台全部取代的。很有可能,未来平台会塑造出一个“平台品牌”。比如,很多人买3C产品都会去京东,买水果、买小物品都会到拼多多上去找,这就是“平台品牌”的影响力。
再举个例子,20年前家乐福有一款雨伞,上面有大大的“家乐福”三个字,这个产品也是由工厂直接供货给家乐福,家乐福再卖给消费者。当时很多人都会买这款雨伞,因为大家对家乐福这样一个渠道商足够信任,并且对雨伞这样一个品类的产品也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平台也是一样的,本身是渠道商的身份,有时候也扮演品牌商的角色。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制药业中的应用正逐步落地。尽管面临数据隐私、合规等挑战,但通过分阶段实施、聚焦用例族等策略,制药公司可以加速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高效率和洞察力,最终实现从炒作到广泛应用的转变,为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
研究显示,未来三年铁路移动通信系统(FRMCS)的累计支出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27年达到12亿美元。随着公共交通运营商逐渐转向使用关键任务LTE网络,以替代老旧的GSM-R系统,私有5G和4G LTE网络在铁路行业的应用正迅速普及。亚洲是铁路行业连接技术的关键地区之一,多个国家已部署大规模LTE和5G网络用于列车控制、视频监控等应用。
本文汇总了2024年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的重要科技动态。重点关注欧盟为打造数字单一市场、应对美国科技巨头挑战所做的努力,以及中东地区在科技领域的投资与发展。文章还涉及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等热点话题,反映了EMEA地区在科技创新与监管方面的最新进展。
Omnisend对1000名美国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在节日季购物者寻找价格低廉的商品时,36%的人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市场,48%的Z世代消费者在中国线上平台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