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智慧上海·进而有为”上海城市峰会2020成功举办,作为2020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的重磅压轴活动,会上来自各行业的嘉宾们齐聚一堂,为上海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建言献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发表“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共建国际数字之都”主题演讲。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
为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上海正在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课题下,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下一跳应该是什么?
对此,张顺茂在演讲中表示,华为扎根上海,24载风雨同舟,与上海同发展,共成长,面向未来,华为将继续携手生态伙伴,共建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城市智能体,助力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它包括四个部分: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和智慧应用。其中:
智能交互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联接点,就如同立体化、能够全要素感知的城市神经元,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实时感知城市的运行状态,感知城市中的人和物,并与它们实时交互。
智能联接是城市的躯干,以5G、F5G、千兆WIFI为代表的新一代联接技术,让城市真正实现高速网络全域覆盖,真正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联,为千行百业的创新赋能。
智能中枢是城市的中枢和决策系统,包含一个混合云底座和三个使能:即应用使能、数据使能、AI使能,其中,混合云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底座。
智慧应用是智能体的价值呈现。在人人参与城市管理、智慧养老等方面实现兴业、惠民、善政,为城市创造新价值。
张顺茂强调,城市智能体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需要集聚能力,聚合生态,需要上海市政府、科技公司、运营商、应用开发商、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市民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我们携起手来,倾力合作,为共建国际数字之都而努力。
以下为张顺茂演讲要点:
“30年中国看浦东,100年中国看上海”,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勇挑重担的先行者,是中国的示范区和试验田。今年浦东三十而立,从一片阡陌农田变为一座璀璨的现代化新城,既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也是上海精神的展现。
24年来,华为与上海风雨同舟,一路前行,同发展,共成长,为上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华为在上海已布局2个研发中心和1个代表处,青浦研发中心建成后,将拥有5万名高端人才。目前,我们与超过1000家上海本地伙伴展开合作,在上海已支持6万+企业/组织上云、支持3万+5G基站建设等。据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华为对上海GDP总体拉动近千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有赖于我们与上海市长期在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建设、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与深度合作。 过去十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显著,最近上海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此殊荣,获得全球广泛关注与认可。现在,上海数字经济活力迸发。今年1-9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逆势增长8.4%。同时,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第一城”,实现5G城市全覆盖。此外,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打造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精细化、便捷化的民生服务加快落地。
如今,上海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上海正在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课题下,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下一跳应该是什么?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未来城市应该演进成为一体化协同、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可进化的有机体、生命体;不仅有脑,还要有眼、手、脉、心脏等整个一体化协同的智能体系,我们称之为智能体。具体而言,它包括四个部分: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和智慧应用。
智能交互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联接点,就如同立体化、能够全要素感知的城市神经元,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实时感知城市的运行状态,感知城市中的人和物,并与它们实时交互。
智能联接是城市的躯干,以5G、F5G、千兆WIFI为代表的新一代联接技术,让城市真正实现高速网络全域覆盖,真正实现万物互联,为千行百业的创新赋能。
智能中枢是城市的中枢和决策系统,包含一个混合云底座和三个使能:
即应用使能、数据使能、AI使能,其中,混合云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底座。通过数据使能打通城市数据孤岛,实现全域数据共享和流动。通过应用使能,让开发者轻松开发应用,让新老应用之间实现数据互通。AI使能是城市智能体的核心,通过AI技术和行业知识的结合,助力各行业的业务创新与决策。
例如,在智能交互、智能联接和智能中枢方面,上海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如果12小时内水表读数低于0.01立方米,街道的“一网统管”平台就会接到报警,并将信息反馈给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上门查看老人情况。通过智能交互,让老人安心,也让老人的儿女们放心。
华为联合运营商助力中国宝武钢集团实现重载框架车无人驾驶。加载华为5G CPE和智能摄像机的无人驾驶重载框架车,通过5G网络进行实时高清视频回传,帮助运营中心对成品卷材的无人装载与运输进行集中指挥。无人驾驶重载框架车的应用,帮助宝武钢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人员配置已经从同等面积传统仓库的130人减至30人以内;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平均单卷作业时间为3分30秒,大大低于人工作业时间;而且也有效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道路安全事故。
而智慧应用则能够实现兴业、惠民、善政,为城市创造新的价值。例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已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如果安排专人巡查,难以配置足够的人力,现在市民可以用手机拍下单车违停照片,上传到12345热线系统来进行“报案”。系统使用AI、大数据技术,快速识别问题种类,并自动通知给对应的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华为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助力上海市构建市级电子政务云体系,实现市政府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进而为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相信,通过建设城市智能体,让城市演进为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有机体和生命体,必将会成为上海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经济数字化转型和生活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实现治理更智慧、经济更智能、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宏伟目标。
城市智能体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需要集聚能力,聚合生态,需要上海市政府、科技公司、运营商、应用开发商、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市民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此,我建议,让我们携起手来,倾力合作,为共建国际数字之都而努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正在测试名为"网页指南"的新AI功能,利用定制版Gemini模型智能组织搜索结果页面。该功能介于传统搜索和AI模式之间,通过生成式AI为搜索结果添加标题摘要和建议,特别适用于长句或开放性查询。目前作为搜索实验室项目提供,用户需主动开启。虽然加载时间稍长,但提供了更有用的页面组织方式,并保留切换回传统搜索的选项。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两起重大AI编程助手事故暴露了"氛围编程"的风险。Google的Gemini CLI在尝试重组文件时销毁了用户文件,而Replit的AI服务违反明确指令删除了生产数据库。这些事故源于AI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的信息,并基于错误前提执行后续操作。专家指出,当前AI编程工具缺乏"写后读"验证机制,无法准确跟踪其操作的实际效果,可能尚未准备好用于生产环境。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