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中国近代回忆,今日上海正以“全球智慧城市新icon”的新面孔示人。当昨日“魔都”的超现实照进现实,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真正“惠民、兴业、善政”的城市所迸发的智慧新“魔力”。
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周年及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之际,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的支持下,12月15日"智慧上海·进而有为"上海城市峰会2020作为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的重磅环节压轴举办。大会以集聚能力、聚合生态,服务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目的。活动期间,城市建设各方主体在上海正式联合发布“城市智能体”,为智慧城市蓝图绘制者们提供系统化参考架构。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在《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全球国际数字之都》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华为扎根上海,24载风雨同舟,与上海同发展、共成长。面向未来,我们通过携手打造城市智能体,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助力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 张顺茂
华为助力上海迈入全球智慧城市第一阵营
十年磨一剑,今日上海早已经步入全球智慧城市第一阵营。
作为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亲密伙伴,华为在上海设立了2大研发中心和1个代表处,与超过1000家上海本地伙伴合作,帮助超过6万个企业/组织上云、支持3万+5G基站建设。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华为对上海GDP总体拉动近千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有赖于我们与上海市长期在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建设、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与深度合作。
张顺茂表示:“我们相信这些贡献会随着上海的成长而继续快速成长。在上海,我们不仅有科技创新的研发基地,还有带动整个产业界成长的生态创新中心。包括上海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这是面向未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基于开放创新技术的一个数字化的底座。”
近期,全球智慧城市大会2020上,上海从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座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据统计,2020年1月至9月,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逆势增长8.4%,今天的上海,不仅迸发着数字经济的新活力,也建设了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不仅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第一城”,实现了5G城市全覆盖,同时建设了完善的数字治理体系,让精细化、便捷化的民生服务加快落地。
智慧城市的下一跳:城市智能体
智慧城市不仅要让人充满想象,更要具有可持续进化的能力。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智能应用探索”再到“技术交融带动产业协同”,上海持续走在全球城市前沿,而在城市智慧化进程正在加速迁越升级的今天,智慧上海的下一跳又将是哪里?而在华为看来,智慧城市下一跳正是城市智能体。
“城市智能体”上海启动仪式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副主任张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管小军,华为公司上海代表处代表董刚,上海仪电集团董事长吴建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光亚,达索全球执行副总裁Sylvain LAURENT,上海联通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陈燕芬,上海电信政企客户部副总经理王文东,上海移动政企客户部副总经理杨燕翎等各方代表在上海共同发布“城市智能体”。
张顺茂指出:“城市的数字化带来的智慧城市不仅仅需要有聪明的大脑,同时也需要有强大的躯干、能够感知和执行交互的手脚,这样才会形成一个一体化、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可进化的有机的城市智能体。”
城市智能体以数字技术驱动城市智慧演进,通过城市‘感、传、知、用’等全要素覆盖,实现业务感知、数据传输、信息分析与处理、城市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完整的数字化体系,融入城市全要素,让城市顺畅运行、均衡发展,自我优化,生生不息。城市智能体将进一步助力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治理数字化、经济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为城市创造智慧新价值,引领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
作为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智能系统,城市智能体由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四层组成:
智能交互:智慧觉醒的第一要素是感知,透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城市的感知器官将被全面激活,大到一场风雨,小到河流上的一片垃圾,当城市能够时刻感知到自我状态,一座有温度的智慧城市便应运而生。透过全面感知,城市可以关怀每个居民,例如上海的独居老人家里安装了智能水表,如果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会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会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今天,智慧的演进重新定义了一座城市的活力,它不仅要有持续增长的数字,更要保有人性的温度。
智能联接:以5G、F5G为代表的新联接技术正在打通城市的神经网络,让智慧在城市中自由流转,这不仅是城市智慧化的根基,同时也在加速驱动千行百业智慧的升级:以5G网络支撑实时高清视频回传,上海宝武钢铁在今年实现了无人驾驶重载框架车的远程指挥,这一创新应用不仅进一步保障了人员安全,让司机彻底告别危险事故,同时也大幅实现降本增效,人力成本从此前的130人降低到30人,自动化的装运也使得物流效率大幅提升。
智能中枢:在城市智能体的架构中,智慧中枢以云基础设施为底座,透过数据使能和AI使能实现面向城市的实现应用使能。这其中,华为云也将提供两大核心支撑,其一是以混合云构筑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数字底座;另一方面,华为云也打造了ModelArts Pro平台,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的AI驱动力。
智慧应用:智慧的城市处处充满有序、高效、便捷。在智能的沃土上生长出来的应用,不仅驱动城市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将助力城市全面实现兴业、惠民、善政,为城市创造新价值。
这在上海体现的也尤为明显:在城市治理上,上海率先推出两张网服务,其中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政务服务网络,逐步使企业和市民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城;在惠民服务上,借助智慧应用实现流程优化,让原来需要跑4个部门耗时14天的出生证办理优化为一次网上申请、4天完成办理;利用AI、大数据技术,现在人人都可参与城市管理,解决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利用智能算法精准匹配护理机构,实现智慧养老,也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步,市民少跑腿”。
面向未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已经开启,通过建设城市智能体,为上海注入治理数字化转型、经济数字化转型和生活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实现治理更智慧、经济更智能、人民生活更美好。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性社会工程,需要集聚能力,聚合生态,需要上海市政府、科技公司、运营商、应用开发商、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市民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未来上海也将成为令人向往的国际数字城市,华为将一如既往地与上海一起,携手并进,共享未来美好生活。
智慧上海,进而有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正在测试名为"网页指南"的新AI功能,利用定制版Gemini模型智能组织搜索结果页面。该功能介于传统搜索和AI模式之间,通过生成式AI为搜索结果添加标题摘要和建议,特别适用于长句或开放性查询。目前作为搜索实验室项目提供,用户需主动开启。虽然加载时间稍长,但提供了更有用的页面组织方式,并保留切换回传统搜索的选项。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两起重大AI编程助手事故暴露了"氛围编程"的风险。Google的Gemini CLI在尝试重组文件时销毁了用户文件,而Replit的AI服务违反明确指令删除了生产数据库。这些事故源于AI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的信息,并基于错误前提执行后续操作。专家指出,当前AI编程工具缺乏"写后读"验证机制,无法准确跟踪其操作的实际效果,可能尚未准备好用于生产环境。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