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距离铁锈地带似乎仅有一步之遥,今天就成为了中国智慧城市No.1。十年前,自媒体上一片被互联网抛弃之声,震动地方政商两界;十年后,新经济权重赫然已接近三分之一,上海几乎是在不动声色之间就完成了产业更新。别人都把最现代科技用在最潮的地方,上海却用它来管理“最老”“最麻烦”的老城区。
黄浦区是上海历史最老的中心城区,不到19平方公里的土地,却生活了70多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外来人口或流动人口,人口密度甚至超过纽约曼哈顿,再加上旧城区里弄堂众多,社区治理极其复杂。
上海的做法是借助已有的摄像头,利用历史数据部署人工智能(AI)算法,大至社会治安,小到店铺违规占道经营、共享单车乱停放,预防加高效处置一步到位。
如果数字化已经如此“浸入”老城区普通人的生活,也难怪上海市政府敢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目标。事实上,上海正无比接近成为一个城市智能体。
上海,不是逆袭的逆袭
2020年11月,上海获得了一个让很多中国人觉得有点突兀的奖——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怎么可能是上海?为什么是上海?
尽管中国人这十年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直到2018年,在国际智慧城市的诸多排名中,前20以内都找不到中国城市的名字。
IESE商学院每年会发布一个城市动态指数,其中包括智慧城市的排名,前20名中没有中国大陆的城市。即使在中国本土城市序列中,上海之前也属于迹迹无闻的那种。
中国是智慧城市试点最多的国家,上海的近邻杭州更加名声在外。即便纳入中国城市的一些国际排名,上海也并不占优。
2018年,英国市场调研机构Juniper Research发布的全球最智慧城市排名中,有三个中国城市跻身前20,最靠前的无锡是第17名。
三个城市中没有上海!!!
中国城市后发优势的确明显,但在现代化方面的积累毕竟时间太短,常常拼不过人家的底蕴。
最早的智慧城市设想,是由美国IBM公司在1953年提出。最早的实际应用就是用一个电子订票系统(Sabre)替换了美国航空公司的纸质系统,这使得Sabre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计算机项目。
看似简陋,但这就是今天全球电子商务的源头,也可以看作智慧城市的源头,而中国出现第一个网络订票系统已经是50年后的事了。
先发国家的积累不容小觑。全球最早的智慧交通系统始于1970年代的纽约。到21世纪初,纽约的智慧交通信号系统已经可以管理6600个信号灯和4000个用于测量车流量的探测器。
这套系统最特别之处是可以根据流量对信号灯进行编组联动,即通过即时流量,对相关的十几个信号灯进行同时或依次变灯,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效率。
经过近70年发展,今天的智慧城市不能只是跟随,而是要为城市的发展、人的生活提供创新性、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所以,你也许就更加好奇,能够从全球350座申报城市中杀出重围,成为第一座赢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中国城市,上海究竟做了什么?它的引领性创新又体现在哪里?
答案其实就在“十四五规划”中:“十四五规划”指出,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生态修复、功能完善、风险防控;“十四五规划”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当必须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上海的底蕴就遮挡不住了,终于脱颖而出。
上海可能不是最早的,但一定是变聪明速度最快的
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发源地,上海曾经拥有中国最著名的铁锈地带——浦江西岸。过去十年,上海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尝试,要把这个铁锈地带变成上海一张新世纪的名片。上海西岸因此成为了一个智慧城市发展中最具开创性的案例,它展示了所有人是如何参与并影响城市建设,未来城市又是如何运作的。下图并非想象中的效果图,而是今天生活、工作在上海西岸的日常。
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智慧”的全部,那就too simple,too naïve了。这是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日常,属于这片土地上的5千多家企业、10万白领、10万居民、10万游客……
它又不只属于这9.4平方公里,它被确定为整个上海的城市核心,它通过一套复杂的系统联接上海的市政、交通、治安、公共服务、医疗……各个环节。
它最最惊艳的地方就是,它拥有一个强大的智能体。
如果说疫情期间新加坡通过电子狗监控公共空间人们之间的社交距离,或者深圳借助智能系统不需要严格封城就能实现人流疏导、管控等智慧场景已经足够先进,那么你要知道,它们仅仅是上海西岸“智能体”的初级版。
上海西岸的智能体是个活的系统,它无处不在,和这片土地上的政府、企业、个人共生,它极善于自主学习,能够像生命一样成长,让城市的服务功能与人的需求无限接近和匹配。
智能体的基础是华为云,它通过部署的AI、计算、5G等新技术设备,实现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反馈和执行,让智慧可以覆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实现对城市全域的精准分析、系统预测、协同指挥、科学治理和场景化服务。
当然,不要以为这个智能体一诞生就可以应付城市这个人类最复杂的社会体系。
在这之前,它已经经历过无数应用场景的洗礼。比如在深圳气象局,它帮助打造的云天全景地图,可以精准预测城市4小时内的天气变化;在德邦快递,它的监控提醒系统把每小时暴力分拣率减少了45%;南方电网通过它实现了输电巡检智能化;永丰钢铁则借助华为AI将钢材评级准确率提升到95%以上……
简单说,正是有了在超过600个项目的落地和智慧应用实践,华为云才能够担负起上海西岸智慧建设的整体架构。
上海西岸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方向——城市的建设将会变成一个动态、交互的过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根据城市定位,实现居住密度、娱乐设施、路政资源、商业医疗教育等城市资源的最合理分配。
要论对现代城市的最大贡献,就智慧城市而言,得是下面这个量级的贡献——伦敦向世界输出了地铁,巴黎输出了下水道,纽约输出了电网。
而上海贡献的则是一个“活的城市”样本,一个城市智能体。
上海“智慧”的底蕴
“十四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要求,对城市本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纽约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始终排名靠前,也正在于纽约的全方位领先。50年前,曼哈顿地下铺的光纤超过了非洲大陆的总和;华尔街两个主要电话交换中心所拥有的线路就比许多欧洲国家全国的线路都要多。
当时在技术上最现进、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商务机器公司、朗讯科技、贝尔公司……都在纽约。更遑论,纽约早拥有全球最顶尖的、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
在中国大陆范围内,上海的底蕴没有任何城市可以比。
金融就不必说了。上海三产税收百强企业中,金融企业有47家。在上海,外资企业以2%的企业数量贡献了27%的GDP,它们掌握着众多能代表中国制造的前端技术;除此之外,中国本土制造业的明珠,医疗、航天工业、半导体芯片、精密仪器制造更是上海制造的特色名片……
马斯克就充分领略了上海工业的厚度:3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10万从业者,700亿产值。再比如,半导体芯片,上海一地的产值占了全国的近30%。上海的确没有威风八面的互联网平台,但是背后却有一批能代表高端制造的关键性企业,它的开放性更是对全中国最优秀企业具有致命的诱惑。如果了解智慧城市的发展,就知道这些关键性企业才是一个城市升级换代、稳健前行的底蕴所在。
事实上,上海智慧城市的发展正是如此。上海是中国能够系统性整合政府、企业、个人以及技术的中国第一城。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反馈、交互的过程,但凡其反应速度、学习能力、反馈机制以及安全方面的能力有一点欠缺,都会影响智慧城市的发展。
街道、社区、家庭和企业公共设施、个人的终端变得可以思考、会说话、会行动,会对城市的需求主动上报,精准化处理,提供“更懂人心”的主动服务。没有人能拒绝上海这个舞台。
华为在上海耕耘超过24年,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华为对上海GDP总体拉动近千亿元。作为中国最顶尖的数字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华为对政府、制造业、社区、公共设施、商业服务全场景的接入无疑是顺畅和安全的。
华为本身就是高端制造的代表,对于产业的了解显然高于单纯互联网企业或技术服务企业。华为的安全解决方案经历了发达国家最苛刻的审核。
结语
越来越多的国家即使遭受了疫情的冲击,依然在加码智慧城市建设,这是为什么?在智慧化城市建设方面,最近十年处于领先地位的往往是一些“小”城市,如新加坡、巴塞罗那。即使纽约的体量,在上海面前也是相形见绌的。
中国城市的规模总是能把问题的难度提升好几个数量级。
全球一二线城市现在正面临相同的课题,城市的架构基本成型,最大的挑战在于克服“大城市病”,科技将会成为提升治理水平的核心生产力。
12月15日,上海城市峰会2020在浦东举办,城市管理者与产业建设者、上下游伙伴等共同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理念,探讨智慧金融、智能制造等传统支柱行业智能升级之路,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活动期间,城市建设各方主体在上海正式联合发布“城市智能体”,旨在集聚能力,聚合生态,通过打造一体化智能协同体系,让城市演进为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能体。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说,谁占据数字化转型的先机,谁就掌握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曾在《城市的胜利》中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观点:"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的生活方式。"
上海正在努力证明这一点。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
主动型 AI 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次进化,它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自主决策和追求目标。这种 AI 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制定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性。它将彻底改变机器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为人机协作开启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透明度和伦理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