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0年渐入尾声,“十三五”也临近收官,“十四五”即将崭新开局。“十三五”期间,中国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从“十三五”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
“十四五”要求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引擎,各地政府对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于是,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都积极投身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根据德勤对全球智慧城市在建数量统计,中国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火热的国家,试点数量占比达到了48%。
下面结合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权威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系列白皮书及智慧城市典范案例,让我们一同来回顾“十三五”期间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
“4+N”新格局出现,数字中国未来可期
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后,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集中度与以上四大重点区域城市群呈现高度一致性。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20)》评分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数字经济综合加权得分均远高于全国城市平均得分。评分领先的城市全部位于此四大区域,此外全国还呈现十多个数字化热点区域分布,区域数字经济形成了“4+N”新格局。
此外,90%以上的城市设立了城市大数据局,80%以上的城市建立了统一政务云,以新兴技术与管理的有机融合为手段,提升和加强感知能力成为关键抓手。
智慧城市成果丰硕,助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作为新基建的集大成之作及各级政府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智慧城市案例也成为数字中国的最佳实践。
根据《京津冀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20)》,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了北京市一个极点和天津市、石家庄市两个高地的总体格局和分布态势。北京市以3.5万亿元GDP总量及89.4分的数字经济综合评分遥遥领先;天津市GDP总量达1.4万亿元,且数字经济综合评分超70分。其中,在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和紫光云的同心协力之下,成功打造出“1+4+N”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实现了“大数据一张图感知城市”、“大平台一张网惠及民生”和“大运营一条链服务产业”,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也显著提升。
《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20)》指出,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了上海一个超级城市和多个发达城市的总体格局。上海、杭州、无锡、宁波、南京、苏州六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和GDP发展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伙伴紫光集团的帮助下,杭州滨江区搭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洞察城市运行状况,识别背后的隐患与风险,通过实时监测、态势感知、联动指挥,守护着所有市民的安全。新华三集团、紫光云也助力连云港市建设了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中心,在此之上构建的“城市数字大脑”实现了城市数据的汇聚、分析和价值洞察,并且通过“我的连云港”App等平台惠及民众。
由《中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20)》可看出,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太原、南昌六个城市引领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郑州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建设中部地区数字“第一城”。新华三集团则助力构建了郑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城市实验场的数智治理中心,让区内近80万常住人口、超5万家市场主体畅享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郑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城市实验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20)》显示,成都市进入数字经济一线城市,重庆市、绵阳市进入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发展核心引擎,“双区联动”打造区县高端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
其中,新华三集团助力成都高新区搭建了智慧治理中心、数据资源体系和“守信通”平台,并将为呼和浩特打造由运营指挥中心、智慧应用层、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层、智链数据引擎层、混合云基础设施层组成的“城市数字大脑”。
成都高新区智慧治理中心
回望2020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验收之年,也是下一阶段的启航之年。此外,新基建的号角吹响,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智慧城市将在新基建的推动下迎来全面发展机遇。
高瞻远瞩绘就宏伟蓝图,砥砺奋进谱写发展新篇。“十四五”开局在即,各行各业不断加码,努力实现在育新机、开新局中勇立潮头。新华三集团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赋能者和引领者,除了通过持续研究城市数字经济,为城市管理工作者提供顶层设计的框架参考,也将继续部署城市数字大脑,夯实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