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蒸汽时代到如今的智能时代,时间走过了2个世纪,技术经历了几番革新,但是,工业场景希望从技术中获取的价值却始终很恒定且明确,即——提质、增效、降本、减存。
就拿眼下的技术应用来说,企业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加紧向智能制造转型,其实也跳不出几个普遍需求,比如:在生产环节,用机器替代人工去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从而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在质检环节,用智能系统进行实时且更精准、更快速的检测,同时减少人为错误和疏漏;在仓储环节,用机器基于需求快速定位、高效作业;甚至,在各个关键的决策环节,由智能系统辅助人去做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等。
对此,在4月15日由企业开源实践联盟与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联合举办、英特尔特别支持的「城市高管在线圆桌会.杭州站」活动中,红帽策略产品销售部中国区总经理刘长春、传化集团CIO赖江龙、德意电器CIO马楠、宁水集团水表研究院副院长王柯,以及红帽中国首席架构师张家驹,一起探讨了在这样一些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背后的组织文化变革、基础架构重造和技术落地应用。
设备、软件、终端,万物皆智能
在马楠看来,降本增效是企业运营“永恒”的主题,并且,这也是德意电器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机器换人,比如把最常用的仓库都升级为智能无人黑灯仓库;二是由机器人进行自动的产品检测,最终从本质上提升产品质量。”据了解,目前德意电器不仅围绕人、机、料、法、环、测6大生产要素实现了制造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并且,还在聚焦产品智能化,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比如,在煤气灶打开的时候同时让油烟机自动开启,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会给人们增加一个体验感;再比如,在油烟机前增加智能屏,还能让人们在做菜过程中通过语音操控去看视频或听歌。这样就增加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拉近双方的距离。”马楠举例说。
事实上,产品的智能化不仅可以提升使用体验,在一些特定的场景,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比如智慧水务。智慧水务一般是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而其中,“智能水表”扮演的就类似于“眼睛”的角色,是实现智慧水务的基础。“从机械表、塔表、GPS表到现在的NB(窄带互联网)水表,我们一直致力于让水表更加智能,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王柯表示,“最终,我们希望把所有终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大家,这是我们下一个使命。”
对于传化集团来说,目前已经迈出了这个“下一步”,除了实现自身的智能制造升级,同时也在进行“下一个使命”。据赖江龙介绍,传化集团的智能制造可以划分为“三步走”:第一,从2016年开始做生产环节的智能制造提升,这种提升覆盖集团业务等方方面面,包括能源、安全环保、仓储物流、分析测试等等;第二,打造行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第三,基于传化的物流产业大脑,参与浙江省化工产业大脑的打造,对外输出经传化自身验证的应用场景。
当然,这些所有的改变都不是纯粹的产品研发层面的改变,或者是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还免不了给文化观念、管理流程等方面带来挑战。“数字化为企业建了很多‘高速公路’,但是如果保持原有的操作流程和组织形态,那么‘高速公路’的价值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一定要让大家有数字化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很大的挑战。”赖江龙解释说。
云的、边缘的、本地的,界限日益模糊
总的来说,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既有文化的、流程的,也有技术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红帽既是技术赋能者,同时,基于其自身的创新基因和开放的企业文化,也能够提供非常具有价值的方法论参考。
“比如,通过红帽的开放创新实验室,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去利用一些开源技术,把人员的能力和技术、流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业务的敏捷性。另一方面,在技术上,我们主要聚焦三大业务支柱——第一,在非云的情况下帮助企业打造类似云的体验;第二,基于OpenShift打造统一管理和运维混合云平台;第三,通过Ansible自动化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流程应用打通。”张家驹表示。
这样的技术支持,满足的是如今企业的普遍需求,是大势所趋。以德意电器为例,家居产品要智能化就意味着连接,而连接则意味着上云,所以,云是一个必然选择。但是马楠坦言,在“选择”的过程中,就会面临不同云的协议之间不相匹配的问题,使得多云之间难以融合和交互。
对于传化集团这样的集团性企业来说,这种融合和平衡的难度系数甚至是加倍的。据赖江龙介绍,传化集团业务涉及制造、化工、物流、金融、智慧城市,而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场景,对云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在集约化和灵活性这对矛盾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果全部集约化,看上去所有资源都能共享,但是丧失了每个业态的特点,比如,金融的要求通常会比较高,但如果把所有的标准都拉到金融的水平又有些得不偿失。”赖江龙表示。
内部的融合尚且如此,与外部的连接阻力则更大。如王珂介绍,宁水集团与客户之间常常会部署不同品牌的云,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跨云管理的要求就非常高。“比如,当我们要把数据从一朵云迁移到另一朵云上的时候,因为数据量特别大,迁移的过程就会非常痛苦。”
诸如此类的“痛苦”经历随着未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可能还会继续加剧,企业上下游之间想要进行更高效的协作,连接的节点需求也会变得更加无处不在,所以,无论是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本地、边缘,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应该变得越来越模糊,形成统一一致的管理和体验。
“这就是红帽所倡导的‘开放’理念的优势所在。首先,我们的技术本身是开放的,基于开源技术,我们的产品可以非常便于行业客户根据业务场景需求做二次开发;另外,基于容器的OpenShift,以及Ansible这样的自动化管理平台,我们也可以对接不同的云,实现在底层基础层和业务流程两个维度的打通。”张家驹强调。
战略、生态、技术齐发,开源大势已来
今年,“开源”首次被明确列入了“十四五”规划,可见,开源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得到充分的支持,其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认可。作为一种代码共享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开源获得现成的代码,减少自己“重复造轮子”的过程,从而帮企业低成本快速试错、快速创新。
但是,许多企业对开源技术仍然是心存“芥蒂”的,主要的顾虑有几个方面,比如,出了问题找谁?软件不更新了怎么办?代码质量参差不齐怎么选?等等。
所以,和使用所有新技术一样,企业目前多是根据业务需要,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先尝试使用开源。“一般来说,一些比较着急的项目,或者非核心的业务,就可能找一个开源工具。像我们做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的时候就用了开源,但是核心的运营级别的软件还是有些顾虑。”王珂说。
而对于传化集团来说,虽然在过去多会选择技术提供商的成熟软件套装,但是用赖江龙的话说,随着未来传化的角色从技术应用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在“无人区”探索的过程中就很难再从过去的“最佳行业实践”中找到方向,因此,针对创新业务,集团层面将会优先选择开源的方式去封装自己的技术能力。
事实上,除了过去的操作系统,眼下很多推动企业变革的各种主流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它们的核心其实都是基于开源的方法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都已经在‘间接’使用开源,所以,不需要有太多顾虑。如今企业要去考虑的,是找到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张家驹表示,“而红帽的价值也恰恰在这里,我们提供的是企业级的开源软件,对企业来说是足够安全、足够有保障的,企业的核心还是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发展。”
他总结说,“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在开源软件领域的咨询、服务、培训和技术支持,并且,在未来我们还会投入更多的力量。无论大家在开源软件的使用或者开发过程中,还是在与开源社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为大家提供支持和帮助,我们非常乐于去做这样一些事情。”
所以,开源大势已来,何不顺势而上?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
主动型 AI 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次进化,它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自主决策和追求目标。这种 AI 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制定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性。它将彻底改变机器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为人机协作开启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透明度和伦理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