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M最新出炉的2021年CEO调研中,我们发现增强运营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CEO们在未来2-3年内最优先的任务。而业绩出众的企业,对技术基础架构的关注比业绩欠佳的企业高出近一倍。同时,这些业绩出众的企业也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来促进开放创新。
这个调研的结果正好与现在金融行业盛行的企业架构理论不谋而合。面对着金融行业企业级、生态级的竞争,很多金融机构都开始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企业级业务和技术架构的建设,构筑新一代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让科技真正赋能甚至引领业务。
IBM企业咨询服务部金融核心锐变团队,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企业架构方法论和系统实施体系,帮助诸多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开启企业架构转型之旅。
银行一般在哪些消费场景切入服务设计呢?我们经常说,要通过客户画像,以及客户旅程去探索客户与银行接触的生态场景。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今天是周末,当你来到商场,你想陪朋友去餐厅吃个饭。你打开预订平台去预定餐厅,在走到餐厅之前,你通过平台订好座位,之后就先去购物了。这时平台发来提示告诉你,餐厅等座已经排到你、可以用餐了。在餐厅坐下来之后,餐厅服务员问你,要不要办一张某银行的虚拟信用卡?
如果你恰好想要办一张信用卡。那么问题又来了,你也许在想,为什么我要办这家银行的信用卡而不是另外一家的呢?餐厅服务员告诉你,使用这家银行的信用卡今天在餐厅用餐会有30%的优惠。好吧,那就办一张吧。办信用卡的时间需要45分钟,等你吃完饭,卡就办好了。虚拟卡可以立即使用,你正好能使用这张虚拟信用卡来结账。
从上面的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银行的运营流程中需要去设计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要把相应的商户管理流程(优惠)、信用卡办理以及消费流程整合起来放进流程场景中去。在IBM,我们会使用企业架构设计的方法,将客户旅程、生态场景和服务设计这三部分进行建模,把它们整个串在一起。
企业架构如何助力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4个方面着手来思考和设计企业架构:
(1)以用户体验驱动实现生态场景中的应用
以刚才的场景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其实是从三个点切进来的:第一个是商户权益和客户权益;第二个是申办虚拟信用卡;第三个是消费的支付结算。所以银行其实可以在三个地方切进来进行服务设计:商户权益、虚拟卡办理以及相应的消费。
那么我们在流程中需要设计什么?其实就是要把相应的商户管理流程、信用卡办理流程以及消费流程这三个地方整合起来。比如说以客户的旅程为切入点,以企业架构的流程梳理为基础,贯穿整个企业内部,并延伸至生态场景的创新,通过将客户旅程、生态场景、服务设计、企业级的流程建模这几部分,把整个流程串联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场景的应用。
(2)运用智能工作流数字化进行服务赋能
如何将数字化转型跟金融企业的整个服务过程融合在一起?IBM专门推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 智能工作流,将数据与流程进行有机结合,使银行服务有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的手段。
IBM所提出的智能工作流跟传统的工作流程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 在流程中实时提供相应的分析,无论是在银行的反洗钱反欺诈,还是针对客户360度画像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相应的定价策略等。
2. 实时动态的与外部相结合,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客户场景,商场吃饭、购物以及餐厅订餐、消费过程中客户相应的位置信息、餐厅跟银行的商户权益、信用卡等可以全部实现联动,实时的去提供相应的洞察和决策。
智能工作流要实现的是从企业级的维度、贯穿自上而下的、业务模式的变革。就像刚才场景中,包含有商户管理、信用卡业务场景、还有相应的消费场景以及生态合作场景。我们需要获取这个过程中众多埋点的所有数据,不管客户走到了哪里、到达了哪个商户、挑选了什么样的商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客户在现场或者是线上浏览了商品和信息等,这些相应的数据都可以全部获取并且跟银行进行有效沟通,比如这个客户在这家银行是否已经有存款或者理财账户等,这其中的数据都可以全部通过这个过程获取。智能工作流可以做到数据与流程融为一体,服务将不再只是简单的业务处理,而是数据驱动的,而反之,服务可以和数据相应的合成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突出数字化服务对流程的赋能。
(3)聚焦企业级能力的构建
这些年我们频繁提到业务中台。在中台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赋能企业级能力,让企业能够快速的进行创新和转型。中台其实就像一个银行的“腰”和“背”,它可以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可以提供企业级的、甚至扩展到生态级的能力。
我们所提供的整个数字化解决方案也会从银行现在的十四五战略规划解析入手,通过对各种所需能力的识别,以企业架构这样的端到端蓝图作为地图,形成企业级能力地图,通过业务模型,将流程、产品、数据等,跟整个企业形成完整的业务架构和IT架构蓝图,通过数字化的IT服务设计去规划和设计相应的数字化业务服务,最后和现有的系统、现有的银行IT整体架构进行融合,来实现从业务到IT的数字化转型,支持整个银行的十四五战略的落地。
企业架构能够去承载的,不只是银行级、应用级,而是生态级的各种能力诉求,以业务模型来去构建数字化的业务中台服务能力。
(4)采用企业架构通工具 (EA+)支持企业服务化设计和研发工艺转型
之前很多的建模都是靠人工来完成,IBM通过各类工具的完善,对建模进行赋能,形成我们称之为“企业架构通”(EA +)的独特操作模式,来实现整个企业级的业务资产、业务需求的结构化存储管控和展现,支持整个企业服务化的设计和IT研发工艺转型。
企业不仅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去做相应的战略规划解析,也能实现刚才提到的场景应用,比如构建相应场景的业务模型和服务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服务设计,以支持相应的开放银行和生态系统建设,以及相应的运营优化。
通过金融企业的产品模型、数字化资产,通过实体模型/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形成整个金融企业的业务架构,同时用相应的新技术进行赋能,从而支持金融企业持续的创新探索。
IBM企业架构解决方案的价值核心
企业架构的价值体现在推动战略落地、促进业务标准化、优化运营模式、实现能力复用和业务敏捷、深化业技融合五个方面。
推动战略落地:以业务发展战略为导向,提供战略解析、能力需求设计、业务建模和IT实施的端到端统一方法,把全行战略分解细化到各个业务领域的具体业务环节,并有效支持全行战略的执行落地。
促进业务标准化:通过业务模型为业务之间、业技之间提供公共的语言规范:
优化运营模式:通过企业架构建设,银行可以完成内部运营模式审视,结合战略发展方向、行业先进实践、技术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因素实现运营模式转型升级。
能力复用和业务敏捷:通过业务建模识别和设计企业级业务组件,按照“乐高银行”理念,将业务服务打造成多层级嵌套的“积木块”,沉淀在服务池中,达到业务能力的复用,支持业务的灵活配置和敏捷创新。
深化业技融合:建立企业级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业务架构和模型能够有效指导信息系统的架构和应用设计,实现业技融合。企业架构建设全程需要业务和IT人员的共同参与,培养具有企业级视角和理念的复合性金融科技人才团队。
企业级架构方法助力智慧银行生态体系打造
IBM企业级业务建模驱动的企业架构转型方法已经在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得到实践并取得成效。
1.某国有大行采用全行级全面铺开策略,先用2年时间把全行所有业务领域进行详细至步骤级的建模,再用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全行应用的新一代系统建设。
2.某国有大行采用条线级的T型策略,采取迭代投入、逐层深入的策略。先建立轻量级全行业务领域视图,再设定试点领域下探到活动级模型;之后圈定业务条线领域进行活动和任务级建模,并选择试点实践从业务模型到IT的落地实现,逐步建设和完善企业级导向的整体架构管控能力。
3.某大型国有银行采取领域级的T型策略,聚焦重点系统建设,将横向做薄、纵向做深,短期内打通新线架构实施的全流程。首先快速搭建全行级的业务架构,然后以个人核心业务领域为焦点,将业务模型做深做透,完成从能力到业务需求、从模型到IT设计的全流程。同时,以核心项目带动全行架构管控的调整。
IBM也正在帮助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启企业级架构转型的探索之旅,帮助他们设计全行IT架构、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搭建业务部门之间、业务和技术之间的沟通桥梁,推动全行的业务高质量发展。
后记:从用户体验出发,应用智能工作流为生态场景应用的数字化赋能,聚焦企业级能力构建,聚焦业务中台以及平台化的企业级业务资产,再加上企业级的流程建模,IBM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金融核心锐变团队一直致力于用企业架构的解决方案,更加敏捷、高效的助力金融行业实现面向未来的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升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文章探讨了CIO在2025年应该重点投资的五个AI领域:可信工作流的代理AI、智能文档管理、营销客户数据需求、从数据驱动转向AI驱动、重新审视IT架构以支持AI目标。这些投资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效益,同时成为长期财务回报的倍增器。CIO需要在这些领域制定务实的AI应用策略,简化平台,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Instabase 公司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 12.4 亿美元。该公司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可从多种文件中提取信息并标准化。新资金将用于增强数据提取、分析和搜索功能,以满足企业 AI 需求。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从生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效果图,到创造无限游戏世界,AI 正逐步改变设计流程。尽管人类仍是核心创作者,但 AI 辅助工具正迅速普及,未来可能会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一趋势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建筑师的担忧,也带来了硬件革命和地缘政治影响。
研究显示,高收入公司的CEO正将人工智能置于业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欧美企业声称已具备AI项目的基础条件。专家建议避免过度乐观,关注投资回报,构建稳健的数据基础,并优先考虑循序渐进的推广策略。研究还发现,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层领导有意识地不直接参与AI战略制定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