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真的挺好用的,我甚至有点‘上瘾’。”
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这样感性的词汇来形容一个企业级技术,就好像在描述一杯茶有多香醇、一道菜有多可口,或者是一双高跟鞋有多合脚、一支口红有多百搭。反正,跟很多人刻板印象中冷冰冰的技术没有太大关系。
这句话,出自天味食品集团CIO付晓岚。2019年下半年,她接手了天味食品信息中心的工作,彼时,天味食品内部大量信息化工作亟需填补;而短短两年后的今天,天味食品已经有百分八九十的应用都基于云端实现了成功部署落地,这使其在行业中瞬时蜕变成了一个领先者的角色。
丢掉“旧包袱”,果断切换“云模式”
时间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的4月份,天味食品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A股首家火锅底料企业,也是四川火锅底料第一股。“当时,我们回头反思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前我们更多是靠产品本身,但随着资本市场的进入,就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哪来。”付晓岚告诉至顶网记者。
具体来说,天味食品从几个方面做了考量:第一,过去食品行业一直走的是“渠道为王”的路线,随着公司的上市,业务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如果继续靠人、靠经验去管理渠道,难度很大;第二,以前企业并不关心触达的问题,往往是生产出一批产品后直接推向市场,但现在消费者的主导性在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去感知消费者需求;第三,随着业务规模和销售速度的提升,效率和供应链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而这个问题光靠设备本身还解决不了,必须通过技术进行改良。
为此,天味食品投入了数千万,从数字营销、智能制造、后台管理升级等多个维度,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数字化变革。“在经过多次的战略研讨之后,公司确定了‘未来五年百亿’的战略目标。作为战略承接,我们又进一步设定了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打造智慧化运营平台。”付晓岚表示。
但是,从行业角度来说,天味食品有它的特殊性。比如,相较于其它食品行业,天味食品生产的是复合调味料,生产工艺BOM(物料清单)基本上要达到七层以上,是其它行业的2-3倍,这对ERP在核算、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定制化的诉求,但过去的信息化体系在可扩展性、开放性等方面很难满足。“所以,我们比较坚决地选择了做切换。”付晓岚说。
并且,这样的切换不仅仅是把原有的系统替换掉,而是直接上云。
付晓岚强调,虽然食品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复合调味料市场却是一个蓝海,对天味食品来说,还处在成长阶段。“云平台有很好的好处,无论是升级、快速迭代,还是后端运营监控都对企业特别有帮助。从这方面来说,我们认为云对于成长型企业的可塑性要好很多,空间调整也很大。”她表示,“另外,天味食品过去在数字化方面的欠缺比较多,营销端、供应链、生产等各方面要想快速做起来,确实也需要云这样的后台。”
于是,去年4月天味食品与SAP达成了合作,计划采用SAP S/4HANA Cloud(ERP 云)、SAP Cloud Platform(云平台)、SAP Analytics Cloud(分析云)和 SAP SuccessFactors(HR 云),提升天味食品在财务、生产、销售、采购、物资、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全面管理能力,快速搭建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架构,实现业财一体化。
解开数据统一的“结”,效率全面提升
9月,ERP项目正式上线,而在此之前,天味食品就彻底断掉了原有的系统,并没有做并行期的切换,也正因为如此,天味食品并没有遇到迁移等一系列企业在上云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当时我们觉得这件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虽然过程还比较痛苦,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也锻炼出了一批核心员工,锻炼出了自己的信息中心团队,所以一切还蛮值得的。”
据付晓岚介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天味食品陆陆续续上线了二三十个系统,其间没有遇到过系统失败。“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证明只要思路是对的,选择更新的技术或者继续拥抱比较先进的管理思想、IT工具对我们来说是有促进的,而不一定要等别人用过我们再用。”
在她看来,与SAP合作的这个过程,也是天味食品重塑公司标准化和建立数字化数据治理思维的过程——最首当其冲的,是解决了业财一体化的问题。基于SAP S/4HANA Cloud,天味食品在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之间建立了统一规则,同时也对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标准化。“以前不同部门经常会有争议,比如财务出的成本分析报告,业务端或生产端不愿意认,因为相互之间看不到数据,数据算法和逻辑也可能不一样。”付晓岚举例,“但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不存在了,财务所有数据都来自业务端,可以保证主数据的统一。”
而当这个“结”解开之后,天味食品发现,其它层面的连接和打通也变得顺畅起来。作为一个研产供销一体的“全能型”企业,横向管控能力对天味食品来说更为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卡壳”,都会极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效率。反过来说,当内外部实现打通之后,很多环节的管控效果和效率则会被极大提升。
以生产端为例,过去天味食品的质量管理纯靠手工报告,不仅低效,而且很难实时响应客户诉求;如今,所有质量报告都能在质量管控体系内自动生成,实时推送给经销商和客户,效率高并且响应快。拿季报来说,过去要花10几天才能完成的报告,现在通常不会超过5天时间。而最关键的生产效率方面,也比原来提升了40%-50%。
再往营销端延伸,天味食品在上了SAP S/4HANA Cloud之后,又进一步对外实现了银企直联,如今已经能够做到与银行的财税、供应链及时对账,高效了解与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的收付账情况,从而加快业务进度,“具体来说,以前上账通常要3-5天,现在基本1天就完成了。”付晓岚说。
用数字化“全副武装”,走在行业转型“前排”
显而易见的效率提升,让天味食品对技术的价值抱以极大的信心,虽然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天味食品相对谨慎,却一向不怯于用新技术实现自身的突破和创新。除了全面上云之外,RPA、AI、物联网等技术都在天味食品的诸多场景得到落地应用。
拿所有零售企业每年都要做上n场的市场营销活动来说,天味食品以前对经销商等渠道的费用核销都必须依靠人工,不但人力消耗巨大,而且营销效果好不好、真实性可不可靠很难评估,效率也不高。据付晓岚介绍,整个核销流程下来通常要几个月时间,这就造成经销商的满意度降低,市场动力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味食品启用了AI,把最麻烦的审核环节交给AI去解决——比如,当一个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就可以通过AI拍照、并及时识别上传和核销,确认符合后台规则后自动进入结算体系。“这样一来,我们的平均活动结案核销效率就基本从以前的40-60天,降到了7天以内。”付晓岚表示,“并且,通过把审核后的数据及时输入回平台,在系统里转换成结案结果,经销商也可以实时看到核销的状况。”
当然,这意味着,未来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复杂度也会增加。尤其是对于天味食品来说,复合调味料是非标准产品,生产环节本身就非常复杂,所以,这要求它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能力也要快速提升。对此,天味食品也在提前做布局,包括着手构建数据仓库,并将逐步延展到对数据的进一步清洗、分析等等。而这些工作,将采用SAP Analytics Cloud,同样在云端展开。
可见,天味食品的转型,并不满足于补上此前信息化落下的那些“课”,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全副武装”,走到行业转型“阵列”的前排去,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真正蜕变成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在付晓岚看来,这件事对食品行业的意义,不仅是带来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我们的目标是五年内把天味食品从信息化较弱的公司打造成一个智慧化、数字化企业。信息中心压力也挺大的,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个过程需要强有力的支撑,所以,我们对SAP还有不少期待。”付晓岚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关键系统越来越依赖AI、自动化和行为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95%的数据泄露源于人为错误,64%的网络事件由员工失误造成。虽然先进的网络防御技术不断发展,但人类判断仍是最薄弱环节。网络韧性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人员和战略需求。建立真正的韧性需要机器精确性与人类判断力的结合,将信任视为战略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并将网络韧性提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
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了Uni-MMMU基准测试,专门评估AI模型的理解与生成协同能力。该基准包含八个精心设计的任务,要求AI像人类一样"边看边想边画"来解决复杂问题。研究发现当前AI模型在这种协同任务上表现不平衡,生成能力是主要瓶颈,但协同工作确实能提升问题解决效果,为开发更智能的AI助手指明了方向。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担心机器会背叛创造者。近期AI事件包括数据泄露、自主破坏行为和系统追求错误目标,暴露了当前安全控制的弱点。然而这种结果并非不可避免。AI由人类构建,用我们的数据训练,在我们设计的硬件上运行。人类主导权仍是决定因素,责任仍在我们。
360 AI Research团队发布的FG-CLIP 2是一个突破性的双语精细视觉语言对齐模型,能够同时处理中英文并进行精细的图像理解。该模型通过两阶段训练策略和多目标联合优化,在29个数据集的8类任务中均达到最先进性能,特别创新了文本内模态对比损失机制。团队还构建了首个中文多模态评测基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为智能商务、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应用开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