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C上海2023重回线下,让6月的上海热闹非凡。
这一年,5G在中国商用刚好满4年,中国5G基站建设数量超过了284万,国内实现了“县县通5G”。
也是在这一年,在人头攒动的MWC上海2023展会上,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5.5G。
有人说,5.5G是5G的下半场,也有不少人说,5.5G是6G的序曲。
无论是持有哪种观点的人,大家想要说明的其实都是同一个观点:5.5G是5G向6G平稳过渡的必由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大会上会说,5G技术发展正在走过从量变跨越到质变的拐点。
然而,即便5.5G热火朝天,但大部分人依然很难对它的重要性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就像有人会觉得“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的说法过于夸张一样。
实际上,四年前我们不敢想象或者无法想象到的5G应用场景,现在正在因为5.5G演进和逐步商用变为现实。
这是我在随华为与上海移动一行了解完上海移动智创万兆第一城关键成果后的切身感受。
三倍速率,三倍快乐
众所周知,5G网络有三大特性:高速率、低延时、大带宽,其中,高速率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相对于100Mbps下行速率,5G下行速率提升了10倍,能够达到1Gbps。
然而,这样的速率就足够了吗?
如果只是在智能手机上应用的话,1Gbps的下行速率显然已经能够满足现有的所有应用场景,不过,智能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上现有的应用,并不是5G的杀手级应用。
5G的杀手级应用,更有可能是正在被苹果Vision Pro带动起来的VR和MR。
华为中国区5.5G首席专家杜叶青介绍称,“就这个场景来看,华为几年前在韩国就做过试验,一个5G基站同时支持几十个手机用户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同时接入两三个VR用户,当时的基站压力就已经很大了。”
所以,要想催生真正的5G杀手级应用,就需要继续提高5G运行速率。
于是,在2018年首届进博会召开时,上海移动就率先提出了5G千兆、宽带千兆的“双千兆之城”计划。
如今,在上海MWC展馆所在的新国际博览中心外,已经完成了3CC网络部署。
什么是3CC网络?
什么是3CC网络?
这要从5G牌照下发说起,2019年6月6日,中国5G牌照下发时,中国移动获得了2.6GHz频段160M的频谱资源和4.9GHz频段100M的频谱资源,这就意味着,中国移动实际上有260M频谱资源可以用来进行5G网络部署。
然而,由于4G网络部署时已经占了60M的2.6GHz频谱资源,4.9GHz也并没有很快部署,中国移动最早的5G网络部署是用到了100M的2.6GHz,这就让5G网络最高只能实现1Gbps的下行速度。
在4G网络和5G网络并存的当下,要想实现5G网络部署,摆在中国移动面前的一个难点是:如何高效无感知地实现用于4G频谱有序退网。由于上海5G普及率在今年年初已经超过50%,普及率较高,于是,上海移动通过“一建二改三退四建五优”这套组合拳,在实现5G 160M高效开通的同时,保证4G网络体验不受影响,最大化利旧现有设备。
据悉,上海移动当前已完成外环内160M连续覆盖,预计到2023年底将完成全网70%的D频段小区退频。
完成4G频谱有序退网后,5G就有了更多频谱,再加上中国移动与广电特有的4.9GHz频段,充分利用双方连续的5G频谱,在上海实现了2.6GHz 160M+4.9GHz 100M 三载波聚合,建成了320M带宽的极致网络,杜叶青将这样的3CC网络形象地比作“三车道”:
“原本是一个‘车道’,现在我们又开辟了两个‘车道’,‘三车道’意味着5G网络可达到2.6Gbps的峰值速率。”
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外围道路上,已经实际开通了近20个4.9GHz站点,通过2.6G 160M+4.9GHz100M三载波聚合,充分发挥了5G网络大带宽、高速率的优势,构建起了具备承受超大话务量冲击的5G网络能力,在这条道路上,实测5G网络达到了连续2Gbps、峰值2.6Gbps的极致体验。
实际上,目前上海主城区已经全量开启了2.6G 160M网络,并打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2.6G+4.9GHz 3CC网络,与此同时,更有想象力的应用场景也随时开始被规划、落地。
5.5G正在改变什么?
这样的2.6G 160M网络,以及3CC网络正在为上海带来怎样的改变?
首先,在体验打造方面,上海移动针对5G住宅小区建网,实践总结出“远处打”、“近处打”、“进小区”和“进楼宇”的“四步法”,先宏后微、因地制宜,破解住宅小区的覆盖难题。
其次,在业务孵化方面,通过这样的优质网络体验,正在孵化出一批创新应用,包括5G新通话、云手机、裸眼3D、虚拟现实的商用落地,将成为第一批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5G杀手级应用。
以云手机为例,中国移动正在推广5G云手机助老应用,很多老年人无法像年轻人一样很好地使用智能手机,不少老年人经常会打电话给子女咨询手机使用问题,针对这一场景,子女就可以基于云手机,远程帮助老人进行线上购物、医院预约、网约车预约等。
此外,面向未来,上海移动还提出了双万兆数智小区的构想,制定了2023年、2025年、2030年的近、中、长期目标,目标是在2030年打造100%覆盖的数智住宅。
如果说上述这些改变还不够具象,那么,另外两个更为具象的便民应用场景,会切实改变大家生活:
第一个是5G室内位置信息服务。
我们这次实地参观了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上海移动是2023年上半年在大丸百货进行的5G连续深度覆盖,经过与上海移动研究院以及第三方平台联合验证,目前大丸百货B3地下停车场的5G定位能力已经能够实现车位级定位。
无论进入商场时找停车位,还是离开商场时找车,都能够直接通过室内导航精准实现,与此同时,现在在商场4楼也已经实现了“导航到商户”的连续位置服务能力。
第二个是地铁线路的5G网络覆盖。
相信不少上班族每天都在经受着地铁上没有网络信号的煎熬,据悉,针对地铁场景特性,上海移动通过打造4.9GHz 5G专网,已经实现了部分地铁的连续千兆体验,计划在2023年底进一步完成1000+地停和18条地铁线路覆盖。
地铁路线的网络覆盖实际是规划在上海移动打造的“5G大交通”中的,目前,上海移动5G网络已经覆盖全市及出省交通,打通了长三角一体化“水上、陆地、地下、空中”三维一体的5G广覆盖网络,实现了“一江一河一湖”以及海岛的水上全覆盖,“高架、高铁、高速、街道”等地面交通的陆地优覆盖,“地下隧道、地铁站厅及站台”的地下深覆盖,以及机场周边低空航线的空中高覆盖。
5G技术让我们初步体验到了相较于4G网络更优势的网络服务,不过,真正推动这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家庭、在产业、在社会产生全新价值的,应该是接下来的5.5G网络的普及。
对于5.5G技术,我们看到华为提出了目标是:上行千兆,下行万兆,千亿连接,内生智能。
也是在这次走访路线中,我们了解到,上海已经建成了第一个5G万兆站。
与此同时,就在MWC上海2023展会期间,华为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杨超斌宣布,华为2024年将推出面向商用的5.5G全套网络设备。
这标志着ICT行业即将迈入5.5G时代,也标志着更富有想象力的5G应用场景正在向我们扑面而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