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郑州是中国商业发源地之一,一大批商业冒险家下海创业,立于潮头。
1993年,一个年轻人辞去公职,怀着对计算机产业的热爱,开启了创业之路。他给公司取名“众诚”,意指“众智汇聚,诚以致远”。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数字经济的版图几经变迁。郑州这座传统产业重镇,也正加速迈向数智化高地。2024年数字河南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提出,“建设数字河南是抢滩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而当初的众诚科技,也已然成长为河南数智化转型领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它不仅是数智化浪潮的亲历者,更是区域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赋能者。
本期《众智有为 致敬同路人》系列报道,深度解码众诚科技,如何在一个又一个技术周期中完成自我革命,并与华为携手,成为河南“数字基建”与“数实融合”之路上最坚定的同路人。
创业:放弃“铁饭碗”,尝试“计算机”
众诚科技董事长梁侃的创业,始于一个选择,也始于一种对技术趋势的朴素信仰。
90年代初,中国的IT产业尚在襁褓之中,那是一个被普遍称作“计算机行业”而非“IT行业”的年代,286处理器是主流,40兆的硬盘已是高端配置,计算机最核心的应用是替代铅字与油墨的“打字”。然而,即便功能如此单一,其蕴含的效率革命潜力,已经让敏锐之人看到了商机。梁侃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梁侃在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做管理工作,当“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创办的王码电脑公司在郑州招聘时,他便毅然辞去工作,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王码电脑工作了一年多,让梁侃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个新兴产业的蓬勃生机。他在一个月内跑遍了平顶山、洛阳、漯河等省内十个市地的电脑零售店,扫街式的上门销售业务,渐渐熟悉了IT市场,也渐渐明白了如何做生意。
直到1993年,这些经历让梁侃坚定了创业信念,他与两位伙伴一头扎进这片蓝海,正式创立了郑州众诚公司。
“当时有没有怀抱对未来的梦想,想把自己公司做成什么样子?”面对这个问题,梁侃的回答朴素得惊人:“说的不好听点,真没有。就是想着能够出来创业,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就不错了。”
“活下去”,是所有创业故事的起点。
从1993年到2000年,在那个计算机逐渐普及的“淘金年代”,众诚科技的主营业务是硬件,凭借组装和销售计算机,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随着2000年后互联网的兴起,网吧成为老百姓们的主要上网渠道,众诚科技迎来了第一个高光时刻。“我们在2006年的时候,自己的众诚品牌电脑,一年卖了大概15万台。”梁侃回忆道。
顺应市场发展,众诚很早就与一些国际巨头建立了合作。然而,风光之下,梁侃却洞察到一种隐忧。他反思道,这种合作更像是一种“利益联盟”,而非“能力共同体”。众诚作为渠道,虽然获得了可观的商业回报,但并未构建起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能力。所以当2010年前后,品牌电脑市场高度集中,DIY市场的红利逐渐消退时,这种模式的脆弱性便显露无疑。
当时正值硬件的黄金时代即将落幕,众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梁侃将目光投向了系统集成——一个更考验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更能深入客户业务流程的领域。而其实早在2005年,众诚就已经着手进行系统集成业务,并为此成立了河南众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也正是在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众诚科技与一个即将深刻改变其命运的伙伴,开始了接洽,它就是华为。
抉择:拥抱华为,是因为文化理念一致
2011年,华为携其在运营商市场积累的技术底蕴,正式开始发力政企业务。彼时,中国的政企ICT市场仍由一些主流的国外品牌主导。作为集成商,众诚与这些品牌均有合作。
2012年,众诚与华为开始在一些小型项目上试探性合作。仅一年的接触,梁侃就感受到,这家公司的基因与众不同。“我们能感觉到,众诚的很多文化和理念,跟华为有很多相似之处。”梁侃说。
更重要的是,华为对待伙伴的理念,击中了梁侃在过往合作中最大的痛点。“华为希望真正地支持合作伙伴的成长和发展,交付能力、人员培训、整体技术提升上,能够全方位地赋能我们。”这正是梁侃所渴求的“互惠”——一种超越商业利益,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于是在2013年,梁侃与众诚管理层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停掉与其他所有国外品牌厂商的合作,全线拥抱华为。
“这个选择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时至今日,梁侃的语气依然坚定。他认为,与华为合作,不仅是简单的产品替换,更是战略、文化与能力的全面对齐:“有项目,我们就共同打,共同拿项目,服务好客户,这是很关键的。”
这种深度绑定、互信互赖的合作模式,后来被华为凝练为“同路人”理念。而在梁侃看来,成为“同路人”的前提,是学会“算大账”。
“我经常跟他们说,不要算小账,我们要算大账。”梁侃口中的“大账”,是长期的能力成长、是客户的深度信任、是生态、是合作伙伴体系的共同繁荣,而非一单一议的短期利润。正是这种超越商业条款的哲学共鸣,为众诚与华为未来十年的“同路人”征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共生:锻造产业数智化的“河南样本”
如果说2013年全线拥抱华为是一次战略宣誓,那么此后一个个标杆项目的落地,则诠释了众诚与华为如何从伙伴关系,进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体。
2016年的政务云项目,是双方关系的一次淬炼。作为河南省首批政务云示范城市,该项目意义重大,但条件也极为苛刻。
当时,该项目面临着全国许多城市共有的“烟囱式”信息化困境:各局委办系统林立,数据孤岛丛生,资源重复建设。众诚科技副总经理邓国军回忆说,“拿到这个项目时,只有15天的交付周期,这对我们的实施是极大考验。”
于是,众诚与华为联手提出“一座城、一朵云”的顶层设计,目标是在极短的交付期内,将200多个政务系统整合上云,统一管理、统一服务、集中建设。
最终,该项目不仅成功交付,更成为全国地级市政务云的标杆,为项目方节省了不小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它为众诚赢得了客户长达十年的信任,也让华为看到了一个能打硬仗、值得信赖的“同路人”。
那次项目的成功,是众诚与华为能力互补模式的缩影。可以说,华为提供了肥沃的“黑土地”,而众诚则在这片土地上,结合对本地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耕耘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实成果”。
在与华为携手同行的十年间,众诚科技将ICT技术深度融入千行百业,锻造出一系列数智化转型的“河南样本”。
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自与养殖公司的合作。面对几年前疫情期间的快速建厂和人员无法现场施工的挑战,众诚与华为联手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云管平台,实现了超过30万台设备的“上电即用”远程部署。
合作的深度远不止于此。双方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将AI、数字孪生等技术引入养殖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视觉系统」,对口罩穿戴、消毒时长进行毫秒级精准检测,提升生物安全防范;再比如「智慧兽医」,通过AI问答系统,辅助养殖人员进行疾病诊断和处理;此外,还有通过「数字孪生」,实时检测猪舍环境与猪群健康状态,向着“无人化养殖”的终极目标迈进。
在这里,技术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深度嵌入生产流程,成为驱动降本增效、提升产业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众诚的业务版图不断延伸,这背后不变的,是众诚与华为共同深入行业、理解场景、解决痛点、创造价值的“同路人”逻辑。
众诚科技副总经理邓国军认为,华为的价值在于其前瞻的技术视野和强大的平台能力,其完善的“研、营、供、销、服、管”全方位体系支持,能够带领众诚这样的伙伴在技术航道、业务航道和产业赛道里快人一步了解市场。
而众诚的价值,则在于将华为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转化为贴合客户业务流程的、场景化的解决方案。邓国军说:“华为做标准化的前端技术平台,众诚发挥本地化企业的优势,做好后端的实施交付,包括面向客户场景的二次开发能力,去解决伙伴和华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应用。这就是我们能相互互补的作用。”
这种模式,让双方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价值链:华为的技术得以更高效地触达广阔的行业市场,而众诚则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不断沉淀行业Know-How和技术能力,完成了从ICT集成商到数智化赋能者的关键一跃。
来自众诚虚拟现实研究院的民航虚拟仿真模块
进化:一个“小巨人”的数智蓝图
2022年9月,众诚科技成功登陆北交所。这记钟声,标志着公司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上市之后,我们的募集资金,基本上都是用在研发上。”梁侃强调。资本的加持,让众诚有能力在研发上进行更长远、更深入的布局。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已超六成,拥有300多项专利,并承接了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持续深耕。
面向未来,众诚的“1+2+3”战略蓝图清晰而坚定:“1”个数字基建基础:持续夯实ICT系统集成能力。“2”大聚焦领域:深耕“数字政府”与“产业数智化转型”。“3”大核心能力:锻造“ICT系统数智化集成”、“基于数字孪生应用的产业数智化转型”和“数据要素加工及新一代AI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一步步扎实的努力,真正在行业数智化转型层面上,能够成为区域的引领者。”梁侃说。
三十年来,IT行业大浪淘沙。从最初为了“活下去”而创业,到今天立志成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者”,众诚的愿景在变,但其“众智汇聚,诚以致远”的初心未变。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仍然还会创业。”梁侃的目光穿越三十年的风雨,依旧清澈而坚定,“虽然这条路走起来是磕磕绊绊,但每一步我们走的都很值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这项由索非亚大学INSAIT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同完成的研究,揭示了大语言模型在数学定理证明中普遍存在的"迎合性"问题。研究团队构建了BrokenMath基准测试集,包含504道精心设计的错误数学命题,用于评估主流AI模型能否识别并纠正错误陈述。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的隐私保护AI文本生成方法,通过"控制代码"系统指导AI生成虚假敏感信息来替代真实数据。该方法采用"藏身于众"策略,在医疗法律等敏感领域测试中实现了接近零的隐私泄露率,同时保持了高质量的文本生成效果,为高风险领域的AI应用提供了实用的隐私保护解决方案。
实验室和真实使用测试显示,iPhone Air电池续航能够满足一整天的典型使用需求。在CNET进行的三小时视频流媒体压力测试中,iPhone Air仅消耗15%电量,表现与iPhone 15相当。在45分钟高强度使用测试中表现稍逊,但在实际日常使用场景下,用户反馈iPhone Air能够稳定支撑全天使用,有线充电速度也比较理想。
这项由Reactive AI提出的稀疏查询注意力机制通过减少查询头数量而非键值头数量,直接降低了注意力层的计算复杂度,实现了2-3倍的训练和编码加速。该方法在长序列处理中表现出色,在20万词汇序列上达到3.5倍加速,且模型质量损失微乎其微,为计算密集型AI应用提供了新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