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马云在“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的演讲时提出一个观点:“马克思主义讲到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到底哪个好?我们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数据的获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2017年5月26日,马云在贵阳数博会上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
此言论一出,市场经济的支持者们深感恐惧,计划经济的拥趸们瞬时兴奋。马云的观点似乎刺痛了一些经济学家们的敏感神经,他们纷纷站出来批驳马云,甚至上升到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孰优孰劣的范畴来反击马云的观点。
钱颖一说,“二十世纪全球经济中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人类尝试用计划经济替代市场经济,希望创造效率更高同时分配更加公平的经济运行机制。几十年的实践表明,计划经济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不仅与发达市场经济距离越来越大,而且也无法与新兴的市场经济竞争。到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几乎所有的计划经济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是这个历史大趋势中的一个例子,而且是突出的例子。”
吴敬琏认为,马云的判断不对。理由是:“有人说用现在的大数据和计算机来收集这个信息,建立全国网络,这个罗马尼亚做过,苏联也做过,七十年代网络就建成了,都没有成功。所以说有了大数据就能搞计划经济,这个说法是非常可笑的。”
张维迎说,“有人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可能会使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这完全是错误的。”理由是:“硬知识和数据尽管对企业家非常有用,企业家决策时确实也需要数据,但这些数据是谁都可以得到的,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一定是超越这些知识和数据的,也超越我们现在讲的大数据。仅仅基于数据的决策只是科学决策,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必须看到这些知识和数据背后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不同企业家看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
“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创新带来的,这种创新不是数据能提供的,包括大数据”,“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不是基于统计模型,不是基于计算,而是基于自己的心智、想象力、警觉性、自信心、判断和勇气”。
马云和经济学家们各执一词,一时难分伯仲。对此,笔者很不以为然。马云说的未必全都靠谱,但也不能完全否认未来的可能。
首先,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曾经说过,“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可见,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何况,马云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你相信他会将自己的巨额资产“充公”吗?另外,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否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也不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了。
其次,技术进步将会逐步"改变未来不可预测"状况。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在未来不可预测的情况下,人做决策并非靠精确计算,更多时候是受情绪影响。”这个观点的前提假设是“未来不可预测”,而当积累的数据量足够大,相关技术足够成熟,数据处理成本足够低,进而使得预测未来成为可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更多地依靠精确计算来进行决策呢?
目前,在微观层面,红领、上汽、海尔等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按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称之为“C2B”(Customers to Business)模式。典型情景是:假如你看中了某一品牌和款式的鞋子,只要用手机将自己的双脚拍一张照片发到这个品牌的企业,这个企业就能运用技术手段将你的双脚数据化,并把这些数据输入到鞋子的制造系统,系统通过柔性化生产系统便可以生产出只有你穿才合脚的鞋子。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进行精确匹配。根据Gartner 发布的2017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来看,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未来十年更加成熟,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今非昔比,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在线零售商品实时价格对通货膨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澳大利亚政府利用遥感数据对澳大利亚的农业数据进行统计和预测;德国劳工研究所利用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数据对住房贷款违约比例进行即时预测。可见,在未来宏观经济层面更多依靠精确数据来进行计划管理也是必然趋势。
第三,传统经济学理论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经济形态发展。
在新技术支撑下,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层出不穷,这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有些学者认为,很多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判断和假设在新经济新模式下已经不再适用。例如,互联网精神冲击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平台经济颠覆了充分竞争的经济学假设;信息价值动摇了信息充分透明的经济学假设。再如,在传统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判断: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原因就在于服务过程需要生产和消费面对面和同时同地,缺乏规模经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服务提供方式,远程教育、慕课、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电子安保系统等新服务模式层出不穷,它们能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大规模提供服务,规模经济极为显著,效益递增几乎没有边界,服务业全行业生产率普遍提高。
马云喜欢“吹牛”是众所周知的。前一段时间,马云谈论柯洁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的言论就曾被“棋圣”聂卫平喊话:“说说他专业的东西或许还行,听他说围棋那就是笑话。”这次,马云是不是在说他专业的东西,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还是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CIO角色,为技术领导者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来提升其战略影响力。在东北杂货店,这一转变使未来准备责任得以在整个组织中重新分配。CIO不再是唯一负责预见未来技术需求的人,而是通过赋予业务伙伴AI能力,使展望未来成为共同努力。AI的"WOW"因素不仅提高了效率和生产力,还将CIO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赋能整个业务生态系统的动力创造者。
一份新报告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行为、认知和关系。专家们认为,AI 将深刻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能力和自主性,可能导致认知能力衰退、社交技能下降和个人独立性减弱。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极化,削弱共同价值观。尽管存在担忧,部分专家仍对 AI 增强人类能力持乐观态度。这份报告引发了对 AI 如何重塑人类本质的深入思考。
Tomer Cohen作为LinkedIn的首席产品官,负责管理产品、用户体验和客户运营团队。他从以色列移居硅谷,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期间被LinkedIn的理念所吸引。Cohen加入公司后,推动了从桌面到移动平台的转型,并致力于开发社交信息流等产品。他认为LinkedIn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人与职业网络,为用户提供发展机会。在Cohen的领导下,LinkedIn从单一的求职网站发展成为日常工作工具,拥有超10亿用户。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借助AI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
据《纽约时报》报道,亚马逊突然加入 TikTok 收购竞争,提交了全面收购报价。然而,交易各方似乎并不重视这一出价。TikTok 面临 4 月 5 日前剥离中国所有权或在美国遭禁的最后期限。特朗普总统将于周三与官员讨论 TikTok 的命运,他表示交易将在期限前敲定。与此同时,其他潜在买家如 Andreessen Horowitz 和 Blackstone 也在积极参与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