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巨头亚马逊公布了扫描手掌特征(包括掌纹和静脉)来识别用户身份的最新专利申请,这一动向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人脸识别大行其道的中国,亚马逊将其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改弦易辙到“手”上,使国内AI业界人士对全球身份认证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多思考。
研究显示,亚洲人、黑人和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被误认的概率比白人高出 10-100倍,黑人的人脸识别错误率更达到了21%-35%;另外,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方面,换脸APP“ZAO”等多个事件也引发了广泛担忧。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人脸是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一些隔空盗刷的问题其实就是在支付的场景中没有表达出个人的主观支付的意愿。
业界人士认为,亚马逊的刷手不刷脸看似是“反趋势”,实际是为了规避人脸识别错误率高、识别范围有限的技术瓶颈,以及隐私相关的法律风险。
指纹、掌纹、静脉等生物特征都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这类“强身份认证”的新型ID技术势必将逐渐取代各类刷卡、刷证:我就在这里,何需一张卡片来证明我呢?
在中国,一家AI新秀——墨奇科技,很早就看到了这一未来方向。
当亚马逊的“刷手”技术还在超市里测试时,我国新一代“指纹-身份识别AI系统”已经在2019年实现了大规模的落地应用。墨奇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海量高速高精度图像搜索技术,经与公安机关合作,应用于指纹图像的身份识别,使我国率先成为能够在20亿指纹数量级上达到秒级、高精度、全自动化比对的国家。
基于AI算法上的创新突破,墨奇身份认证平台能够支持全国指纹库扩展到百亿级别,这一技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意义重大,在全球身份认证AI领域达到了领先水平。
指纹是一项古老、权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构建国家安全最具法律效力的身份识别手段之一,被称为“证据之王”;与此同时,指纹本身具有天然的隐私保护能力,再通过独特的加密技术,能够保障其信息安全、无泄露。
中国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俨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新一代“指纹-身份识别AI系统”与其它识别方式通过交叉验证,实现“多模态”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跨行业地为政府、企业和亿万百姓提供安全便利的身份认证服务,同时维护诚信、保护隐私,构建真正的“智慧中国”。
由此来看,在虚拟与现实叠加的智能时代,中国很有可能会最先实现无卡社会!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杜克大学研究团队建立了首个专门针对Web智能体攻击检测的综合评估标准WAInjectBench。研究发现,现有攻击手段极其多样化,从图片像素篡改到隐藏弹窗无所不包。虽然检测方法对明显恶意指令有中等效果,但对隐蔽攻击几乎无能为力。研究构建了包含近千个恶意样本的测试数据库,评估了十二种检测方法,揭示了文本和图像检测的互补性。这项研究为Web智能体安全防护指明了方向,提醒我们在享受AI便利时必须保持安全意识。
生成式AI的兴起让谷歌和Meta两大科技巨头受益匪浅。谷歌母公司Alphabet第三季度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2%达742亿美元,云服务收入增长33%至151.5亿美元,季度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Meta第三季度收入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两家公司都将大幅增加AI基础设施投资,Meta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提升至700亿美元,Alphabet预计达910-930亿美元。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AI智能体多回合强化学习训练方法,通过环境、策略、奖励三大支柱的协同设计,提出了完整的训练方案。研究在文本游戏、虚拟家庭和软件工程等多个场景验证了方法有效性,发现简单环境训练能迁移到复杂任务,监督学习初始化能显著减少样本需求,密集奖励能改善学习效果。这为训练能处理复杂多步骤任务的AI智能体提供了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