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 -22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的“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在苏州成功召开。7月21日,“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远程医疗与信息技术分会全体委员大会”同期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卫计委、医院、医疗服务机构300余名嘉宾出席现场。另有共计超过2400多名行业人士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观看了本次盛会,并对高水平的学术报告给予极大赞扬。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赵自林、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远程医疗与信息技术分会会长李宁的分别发表致辞。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担任主持,并作出“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政下的装备技术发展趋势”主旨报告。解放军总医院李金斌、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分别就县域医共体建设及远程医疗重症救治、互联网技术及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等方面做主旨报告。
大会还邀请北京妇产医院精准医学中心主任王鹤尧、内蒙古自治区远程医疗中心主任温利萍、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事业发展部主任梁新亮、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山东省立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张喜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远程医疗专项负责人刘征等嘉宾到会做特邀报告,同与会者展开深入交流及探讨。
分会召开期间,还进行了远程分会影像远程诊断、病理远程诊断、远程教育、数字听诊、移动装备技术、数据安全共6个学组工作汇报。这些学组将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远程医疗与信息技术分会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在中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期深耕各自领域,促进远程医疗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7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其中,在远程医疗服务方面提出:到2020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
据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远程医疗与信息技术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卢清君介绍,一直以来,远程医疗与信息技术分会致力于推进中国远程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本次大会从远程医疗的政策层面、管理层面、运营层面、技术层面等各方面做了深度的交流,为业内人士详细分享了行业中的创新进展。
卢清君主任表示,过去的一年中,无论是政策、模式,还是管理层面,远程医疗领域及“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实现了突破性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分会也在不断壮大,在今年,更是创新性的成立了6个学组,但与此同时,整个行业也对分会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新的要求,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高速发展的当下,所有分会成员应该拧成一股绳,肩负起行业战略研究的重任,发挥引导和监督及协同作用,成为可以真正引领行业的一个组织,不断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只有医院、专家、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相互融合,才能引领和推动行业有序发展。据卢清君主任介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分会将继续通过学组的形式把专科领域做深做细,下半年还将成立心电、皮肤、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组,配合国家医改政策实施战略,从操作层面为政府提供可行的依据,促进推进中国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事业发展。
未来的时间内,分会将全面启动三大工作,首先是“大宣传”,其中包括结合学会年会持续开展国家级培训,使更多医疗机构了解远程医疗所带来的行业变革与便利。让更多的医生了解远程的作用,让更多患者了解到远程医疗服务带来的好处;其次做好“大开发”的工作,不断深入加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用好的技术进行更好的临床服务;最后是整合各方资源,结合学组深度发展,使分会成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建好“大平台”。相信在各项扎实推进的工作下,分会将更好的服务临床、服务产业、服务百姓。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今日发布Gemini Enterprise,这是一个集成了先进AI模型、聊天机器人和智能代理的一体化企业平台。该平台提供统一聊天界面,可安全连接各种数据源,包括Google Workspace、Microsoft 365等企业应用。平台内置超过1500个AI代理,支持无代码构建工具,用户可创建自动化工作流程。标准版年费每席位每月30美元起。
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华为和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开发出革命性3D人体重建系统Snap-Snap,仅需正面和背面两张照片即可在190毫秒内生成完整3D人像。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方法对昂贵设备和复杂人体先验模型的依赖,通过智能几何推理和侧面增强算法实现高质量重建,为虚拟现实、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大众化应用奠定基础。
OpenAI推出的AI视频生成应用Sora在不到五天内下载量突破100万次,增长速度超过ChatGPT。该应用类似TikTok,提供无限垂直视频流,但所有视频均由AI生成。用户只需输入提示词即可创建10秒视频,还可通过Cameo功能制作个人视频。尽管目前仅在北美地区开放且需要邀请码使用,但已引发版权争议和娱乐行业反弹。
这项研究介绍了aiXiv——首个专为AI科学家设计的开放学术平台。该平台由多伦多大学等18个机构联合开发,支持AI独立完成论文提交、同行评审和发表全流程。通过多智能体架构和五阶段安全防护机制,平台实现了81%的评判准确率,并显著提升了AI生成研究的质量。这标志着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